返回第二十三章 乱世中的平和(第1/2页)  剿灭沙陀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天福六年(西元941年),又是一个冲突不断的年份。自从后晋皇帝石敬塘将雁门关以北送给契丹后,居住在代北的沙陀c吐谷浑c突厥c契苾等族,受到契丹的高额压榨,被索取牲畜财物ěi nuc壮丁,所以,他们许多人都逃到雁门关c五台山以南,在并州(山西太原一带)c镇州(河北真定一带)居住,其中主要是吐谷浑的部落。契丹人大怒,派遣使者责问石敬塘。石敬塘无奈,于是派供奉官张澄等人带兵二千,搜索吐谷浑在并c镇c忻c代四州各处山谷的人畜,赶他们回到雁门关以北。

    太子人选c郑王石重贵对此,当然很是不满,同黄广武交谈时,常流露出想揍契丹使者一顿的冲动。因为代北是沙陀集团的老家,是李昌国c李克用c李存勖祖孙三代经营的基本盘。那里的人心向着中原的后唐c后晋,因为他们都是广义的沙陀集团,是北中国的上层,享受一等人的待遇。而落到契丹手里,代北各部落就成了三等人了,上面是契丹人c奚人和投诚汉人,无论经济福利还是政治地位,包括军队里的等级,都下降了,成了炮灰和待宰的羊。

    不过,黄广武也发现了石敬塘的一个优点,就是比较宽容和简朴。宽容可能是外部压力造成的,简朴就同他出身贫寒有关。总的来说,石敬塘这个人,是个贫家劳苦人出身,没有贵族的文章锦绣,但是有一种老牧民c老农民的实在和狡猾,“实在”是不做作c不虚妄,狡猾是在向契丹低头跪拜时,总是耍小手段,给契丹的皇太后c勋贵c大臣c王公们送礼讨好,然后就诉说中原的天灾,请求减少点岁贡。

    石敬塘当年请契丹出兵帮忙时,除了割让幽云十六州,就是每年贡献三十万匹布帛,或者换成金银替代。三十万布帛,在中原经济良好运作时,只相当于西京洛阳c魏州邺都广晋府(后来大名府)c汴州开封府这样的富庶州三四年的税收。也就是说,只要石敬塘稳定了中原的局势,在岁贡方面,损失不大,可以说比打仗动辄百万的花费要好多了。

    这里面的原因,放在宋朝就完全不对了。因为石敬塘被后唐大军围困在太原时,只有五千左右的将士,之后是在契丹大军的帮助下收编后唐军队的。所以,石敬塘根本没有挑衅契丹的力量,他选择向契丹暂时臣服,是唯一可行的策略。这正如他的亲信宰相桑维翰说的:要休兵养民,全面发展农工商业,使得国家没有内忧,民众有余力,趁契丹国内出现不稳状况的时候,再向北讨回领土。

    桑维翰这个人的治国才能,其实直到北宋赵匡胤时,还被赞赏。只是到了南宋,受到靖康之耻等的刺激,无能又激愤的儒家文人,就找到出卖幽云十六州的石敬塘和桑维翰,大加责骂,批得一无是处。

    其实,开国时的弱势和委屈,西汉c西魏c唐都有过,力量比赵匡胤篡位时小得多,但是他们都励精图治,最终翻盘,打败了匈奴c突厥。而宋朝自赵匡胤起就是垃圾,无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废物一堆。

    桑维翰这个人的经历和行为,同唐朝时选官的标准有关:他长得丑,个子也矮。而唐朝选官不仅看kǎ一 shi的才华,看门阀的推荐,还要看样貌好不好。武官的标准最高,除非那些用实在的军功打上来的猛士憨人,其他人要一开始就当军官,身高起码六尺(按隋开皇和唐初尺度,是180厘米左右,晚唐至宋初是186厘米左右),弓箭c刀枪c举重c骑马,都另外考。

    所以,桑维翰这种人,天生不受唐朝文化体系考官的喜欢,就是选不上,考官还讨厌他的姓同“丧”同音,觉得不吉利。最后,还是他父亲的老上司c河南尹张全义推荐,才在后唐同光三年(西元925年)进士及第。

    故而,桑维翰这个人做事,不束缚于传统习惯路径——反正他一向不被传统观念所欣赏,只讲求实际c实效。他治理相州时,革除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