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就是一回事。房地产市场的复杂xìng,与利益的明目张胆让房地产民意与民粹主义夹杂在一起,使廉价的房地产有害论拥有广阔的市场,民众的一腔怒火无处发泄,打倒房地产业与打倒房地产商的吆喝得到了热烈的鼓掌。说到底,这是一种集体愤怒情绪之下的心理投shè,民众支持某个人并不是因为说话者多么高明,任何一个人,不管多么缺乏常识与专业背景,只要站在街口大喊一声“打倒开发商”,都会收到同样的效果。这和德国民众在战争失败、通货膨胀的极度痛苦之中拥护希特勒的演讲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说明市场不公所引发的愤怒处于危险的临界点,此时,总有啤酒馆理论家出面呐喊,他们以貌似公正的煽动力量,努力把房地产市场往更大的不公之路上引,往更煽情的道路上引。
裙带资本主义而非人民资本主义(4)
啤酒馆理论家将攻击的主要矛头对准市场与商人,而不是市场的先天缺陷。即便偶尔涉及政策制定者,也不过是为了证明商人获取暴利,无所不用其极,贿赂政府使政策走偏。如此义正词严而又轻飘飘的批判,恰恰暴露了街头演讲家的中庸之道、绥靖之策,他们将靶子引向处于相对弱势的商人群体,这样既能赢得万众支持,获得民意桂冠,又可以用文章“赴阙”代表民众向中央政府进言。如此可进可退,动用的是反商业、反市场的传统文化资源,很容易获得脱离计划体制、习惯于均贫富的民意的拥戴。但在对开发商的讨伐声中,支撑公平所需的市场化理念被淹没,房地产的焦点问题被转移。以对市场的攻击与对某一群体的极端谩骂来煽动情绪,那这个社会一定出了大问题。
当然,民众易于煽动的愤怒应该获得同情与理解,谁能忽略这些凄苦民意背后起码的利益诉求?2006年4月26日,深圳市民邹涛在深圳奥一网和自己的个人博客上发表了《深圳市民邹涛关于发起“不买房行动”致全社会的公开信》,这份公开信号召说,“深圳楼价一日不降到市民可以接受的程度,我们就坚决不买房;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在近3年之内不要买房,您要做的,只需要持币观望,等待就可以了。”非理xìng的号召获得一面倒的支持,普通购房者以与资本市场普通投资者一样的用脚投票,向同样非理xìng、不公平的市场表明决绝之意。他们用最后的手段,强迫政府与开发商倾听民意。
沉默的力量让人体会到背后的寒意,网络上翻滚的对房地产的愤怒没有谁能够漠视。有足够的理由证明我们需要追究房地产业背后的生态链,发掘火山口行业的真相,恢复中国经济的基础平衡。
半吊子的房地产市场化(1)
半吊子的房地产市场化
没有监督的自我订约其实是跟魔鬼订下的契约,很难实行。
两次市场化离初衷渐行渐远
1998年7月3日,中国房地产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这份被通称为“23号文”的不长的文件,使得中国人告别福利分房体制,打开了货币购房的房地产市场之门。投机的潘多拉之盒也就此打开。市场化机制设定之时,走的是渐进xìng改良之路,决策者制订了许多约束条件,尽量满足大多数民众的住房需求,使70%~80%的普通民众都可以住上经济适用房。
住房市场化改革之初,有关部门照顾到市场大多数人的利益,主要目标是“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同时,它还对房改的基本原则定了调,这就是“坚持在国家统一政策目标指导下,地方分别决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国家、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坚持‘新房新制度、老房老办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