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4 章(第1/3页)  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于华尔街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给我们强调的资本市场的自我演进、自我探索、自我修复、不断试错的活力与韧xìng。在作者专门为中文译本续写的章节中他强调:"或许,只要这个世界有人需要资本,而又有人能够提供这些资本,在曼哈顿南端的这个伟大的金融市场就不会消失,会有无数的人们来到这里,实现他们的梦想。"

    第三,是译者的精心翻译和组织。为了便于读者的阅读,译者在每章之前撰写了简要的导读,同时,译者还设法当面与作者进行了对话和访谈,作为附录。在每章的结尾,又补充了"同一时代的西方和东方"的对照内容,从中可以对照西方和东方的起落兴衰。实际上,中国文化一直是相当开放和包容的,历史上强调最多的不是"民族"和"国家",比较广泛接受的理念是"天下",梁启超先生曾经有一个宏大的历史写作计划,就是把中国的历史放在全球的历史大背景下来重新把握和梳理,从中看出中华文化与全球文明的互动与演变趋势,避免封闭与隔离地把握中国历史。可惜梁启超先生没有能够完成这个巨著。因此,读到译者在每篇文章附录的西方与东方的对照,重新让我想起梁先生的这个宏伟的设想,也让我感叹证券市场在推动大国兴衰更迭对比中的神奇力量。另外,在书中的图片中,除了原书作者提供的一系列难得的历史图片外,译者在华尔街拍下的几张照片也饶有趣味。事实上,译者对于原书的相当多的介入,使得该书变得不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译著了。

    另外,对于熟悉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人士来说,把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程相应作一个对照,也是十分有趣的阅读体验。在美国历史上,因为出于黄金投机jiāo易的需要,华尔街事实上早于林肯总统知道了葛底斯堡战役的结果;同样,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一个监管机构的官员事前强调的内部座谈会在上午召开之后,当天下午往往就能够在网络的BBS上见到会议的内容。

    中国证券市场上曾经经历过一场声势浩大的关于股市如赌场的争论,实际上在美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早期阶段,美国政府有时也一直以"屡败屡战"的决心打击投机,希望将投机活动驱逐出美国的证券市场,结果导致市场付出相当大的成本,以至于一位美国的投资家调侃说:"当我年轻的时候,人们称我为赌徒;后来我的生意规模越来越大,我成为一名投机者;而现在我被称为银行家。但其实我一直在作同样的工作"。1975年美国放弃了持续长达175年的固定佣金制,引起了市场相当大的震动,对照中国证券市场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推出了这一举措,中国市场迅速发展的历程,也从这种观照中得到确认。

    如何应对证券市场的恐慌?格林斯潘和本杰明.斯特朗共同认可的一个策略是:对于市场恐慌,你只需要开闸放水,让金钱充斥市场。1987年美国股市崩溃时,美联储给所有的人打电话:你需要钱吗?如果需要,我们可以提供。于是,作者认为,正由于此,美国没有再见到1929年那样的股灾。但是,在中国,可行的应对市场恐慌的措施是什么?类似美国的这种应对措施是否会导致严重的道德风险?这些都是引人深思的问题。

    中国正在寻求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不发挥证券市场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投资等方面的作用,不通过建立一个发达的证券市场来扩大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影响力和支配力,无疑会加大和平崛起的难度。为什么在鸦片战争和甲午海战中,中国的GDP分别是英国的四倍、日本的五倍,却依然战败?筹资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美国历史上,华尔街支持了北方政府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融资,促使其战胜了在财政方面陷入困境的南方政府,华尔街也在战争的刺激下走向繁荣;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南方政府片面依赖货币发行,导致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