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4章 间谍之都(第1/5页)  警婲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平果感觉好失信,实在对不起读者(莫名其妙的,(维)也纳变成了yn。好在英语:vienna,德语:ien,都是正常的。她是奥地利首都,是最适合人居住的大都会,全球大城市排名前十。)

    除此,还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名城,有“音乐之都”、“建筑之都”、“文化之都”、“间谍之都”、“装饰之都”等等的盛誉。

    要说“间谍之都”,主要是随冷战时期各种国际社会问题出现的。

    平涵涵最了解这些国际问题,她说:“1960年,美国飞行员弗朗西斯·加里·鲍尔斯驾驶u—2侦察机在前苏联上空飞行时,被击落。于是1962年,美国用前苏联间谍鲁道夫·伊万诺维奇·阿贝尔换回鲍尔斯,使得间谍问题暴露出来。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分别组织北约、华约两大对抗阵营,这个时期也是双方间谍事件爆发最频繁的时期,互逐间谍成了家常便饭。而(维)也纳当时就因其地理位置吸引双方大量间谍而被称为“间谍之都”。

    那时西方情报人员通常在(维)也纳聚集。奥地利因与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毗邻,而对情报机构产生了强大吸引力。仅1986年,前苏联用不同政见者夏兰斯基和另外3人从美国换回5人,包括苏联间谍卡尔·克歇尔和哈娜·克歇尔。作为交换协议的一部分,西德也释放了3名间谍。

    这种交换间谍的政治生意的前提是:对手很重要,对手的牌和筹码也才会变得重要。

    到上世纪80年代末,(维)也纳就被称为间谍之都,但从90年代起尤其是前苏联解体以后,奥地利不再是西方国家的情报瞭望台。间谍们开始转移至东欧地区啦。

    但是,2010年7月9日中午,美俄交换间谍的城市,还是选择了维也纳。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双方情报人员时有“失手”,这时交换间谍就成为了一种政治选择。

    2014年7月31日,埃米尔·博比在新书《虚空》中披露,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最大间谍中心。

    据间谍活动专家调查显示,目前这里至少有七千多所间谍机构,博比称,各国政府资助在(维)也纳从事间谍活动可追溯至奥匈帝国,后来尽管历经奥匈帝国瓦解、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东西方冷战,该国法律从未进行更新,因此,在奥地利范围内唯一非法的是针对该国政府所进行的间谍活动。“身处(维)也纳的外交官随时能够与本国情报机构取得联系,每所大使馆中都充满情报人员。

    (维)也纳是世界情报界的证券交易所,有最自由的法律管理间谍活动。同时,良好的教育与健康服务使该地十分适宜间谍及其家人居住。

    (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层层叠叠的大森林绿色包围之中。

    森林不单是(维)也纳人度假游玩的去处,平日黄昏人们也常常驱车到城市东北角的卡伦堡山上,敞开肺叶,张开嘴巴,大口吸吮林海散发出来的清新、湿润、凉意和充沛的氧气。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无数之树才汇成了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

    (维)也纳人整天眼睛被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这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所以,(维)也纳人喜欢绿色。绿色的家具、窗帘、墙壁、器皿都是常见的;盐溪湖一带专门烧制一种带有绿色条纹的陶瓷,是奥地利最富特色的民间工艺之一。男人还爱穿绿色西服,打绿色领带,就像温暖的澳大利亚的男人们爱穿粉红色的衬衫一样。

    世人只知道这片森林受益于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而名扬天下,引来千千万万旅游者,为这座城市赢得外汇。哪里知道维也纳人与这片森林生命攸关,互惠互助,相依相存,因而才给了那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