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舞曲之王”以创作的灵感、冲动和深情。
据说,(维)也纳森林面积有近四百万公顷森林,整个国家土地的百分之四十四被森林所覆盖,处处森林相连。
一出城市,到处是这样的景象: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阳的山坡上,森森然像埋伏的兵阵。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
(维)也纳森林是指城市近郊一带,地势最高不过海拔四百米,很少针叶树,多为阔叶林,榆槐桉桐等数十种树木,交相混杂,每逢春至,树上开花,小鸟欢叫,各种野生小动物奔跃其间,清新柔和,温文尔雅,与这个城市的味道更相调和。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呼吸舒畅,排除烦恼,它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
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钻到树荫里便立刻清爽宜人。
这感觉异常分明,“太阳地”和“荫凉地”,好似两个季节;中午与早晚,温差非常分明。
即使炎夏时节,日落之后,空气会很快凉爽下来,(维)也纳人在夏天夜里也要盖被子睡觉,特别是一场雨后,天气如秋;据说这里的气候多变,穿衣常跟不上变化。
平果母女俩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骤然风雷交加,大雨疾降,忽见大片草地冒起浓浓白烟,林间更是烟雾飞扬,很是壮观。据说这种景象以前很少见到。平果以为这是因为森林和草地吸收阳光的热量,冷雨一浇,顿成烟雾,典型的植被连带作用。
平果发现(维)也纳人对房前屋后的草地就像对居室内的地毯一样爱惜。乘坐公交车轨道车,平果很难发现一小块枯草。甚至车上不肯使用汽车里的空调,司机说担心废气污染了草木与空气。
不错,平果早就发现了,无论何处,张目一看,总有鲜艳的花木在视野之内;放眼望去,空气透明,视线无阻,只要目力所及,那些远远站在楼顶上的一座座雕像的面孔,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绝无尘烟障目……就这样,各种各样的鸟儿就像在维也纳森林里一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千楼万宇中间。
一天黄昏,平果母女俩在城市公园内,正兴致勃勃欣赏露天音乐会,忽然大厅顶上发出声声异样鸣叫,音调似猫,其声宏大。扭头望去,原来是一只大孔雀站在上面。
平果这才明白,原来是孔雀是喜欢逞强好胜的,瞧,她就要与乐队一比声音的高低。
欣赏音乐的人们都大笑起来,但没人驱赶大孔雀,只是乐队更起劲地演奏了,随后便是乐队与孔雀边奏边唱,奇妙之极。
平果觉得在(维)也纳旅行,无论是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是典雅的建筑艺术,都给人一种恬静而又神秘的感觉,这里到处都蕴藏着音乐的源泉,回荡着动人的旋律。处处都是溪泉淙淙,百鸟争鸣的样子。
多瑙河两岸更是葱郁的树木,倒映水中,水清林绿,荡游其间,妩媚万分。
走入森林,平果发现森林中有许多简洁又幽雅的小村庄,其中,有不少村子的房屋建筑前根据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规定钉有牌子,也许,正因此至今,仍然保留着几百年前的古朴风貌。
据说,圆舞曲的“国王”约翰·施特劳斯当年就是在这多瑙河畔幽静的森林中,触景生情,用动人的旋律,描述了波光粼粼、蜿蜒多姿的多瑙河,叙述了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维也纳森林的美丽景色。《蓝色的多瑙河》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从这里飘进了人类音乐文化的宝库,令人爱不释手,如醉如痴。
贝多芬也曾移居到一个小村子里,所住房间窗户正好对着青翠茂密的维也纳森林。当时的贝多芬已经被确诊得了神经性耳聋症,心情万分痛苦。但他怀着巨大的悲痛,在这如诗如画的大森林内,以坚强的毅力和意志写下了著名的《海里根斯泰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