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3 章(第2/4页)  刀背藏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成电影,青年立志时,毕竟是做个导演。

    特色之下,小说法和剧作法合一,但能否改改终极标准?比如,诗歌。

    我们常把好莱坞叙事说成是逻辑xìng强,认为是了不得的优点。但在电影院里的观察,发现讲求逻辑,是气血两虚的需要。人们常在极度困倦下,来到电影院,稍一动脑,便呼呼睡去。

    好莱坞剧作法是建立在“观众要么智力不足、要么精力不济”的基础上的,这是好莱坞的秘密。美国电影宗旨是赚孩子和劳动者的钱。

    好莱坞的电影观是病理,逻辑清晰、视觉热闹,是对脑力不足、精力不济的yào方。问过几位五六十岁的人,看好莱坞近年电影,如《福尔摩斯》系列、《蝙蝠侠》系列,走出影院,常有虚火上升之感,隐隐不适。

    好莱坞,不利于养生。

    问:“你们觉得什么电影利于养生?”

    答了个《归心似箭》,斯琴高娃青春时风韵之作,她是个村姑,救了个遗落民间的解放军伤兵,求爱遭拒,伤兵要去找队伍,为江山辜负了美人。

    虽然我们都知道,胜利之后,村姑们大多被城里女学生淘汰,但电影里那个基层小兵重整河山的情怀,真诚得令人动容。

    原来养生的是“江山美人”。上一百年,理念毁灭生活,是比比皆在的悲剧。但在电影世界,获得一个理念是终极快感。当今大众电影的虚火上升,是拿不出什么理念,好歹好莱坞有个“拯救世界”,港片有个“别欺负中国人”。

    电影总结生活,我们现在最爱总结的是“活着真好”、“我们都被骗了”、“你毁我,我就毁你”、“放弃智商,回归家庭”——

    六七十年代的好莱坞经典,都是好莱坞的反例,好在心胸辽阔,观后精神一爽,如《猎鹿人》、《美国往事》,这批越战老兵批判了社会,但给了一个生活延续的理由,或对屡屡遭到背叛的道德准则,给予了终极肯定。

    大众电影,本是做大众理念。

    而老辈人早睡早起的中国,不适合当今的好莱坞文化,那时的人们以新衣为礼,以精神饱满为礼。觉得自己气色不好,羞于出门见人。

    人与人相对,亮着精神气,所以人间爽利——这是小津安二郎电影的主要特征,也是八十年代之前中国电影的主要特征,虽然表演观念更新了,新一代演员不会再重复前辈的表演,但我们至今看赵丹、崔嵬、王晓棠、龚雪,并不觉得他们表演过火,反有一种敞亮的好看。

    精气神足,便会有另一种电影。

    问过医院的按摩大夫,疗程以病人不厌烦了,为结束标准。身体好了,还按,就觉得不舒服。逻辑剧情和视听热闹,相当于舒筋活骨,但筋骨好的人会觉得不耐烦。

    九十年代之前,国人筋骨好,瞅美片瞅港片,就是瞅个新鲜,真觉得不耐烦,看过一份赴南极考察船的报告文学,船上备了大量香港武打片录像,人人都烦死了。

    我这一辈人现今已骨衰筋疲。另一种电影,成了个念想,知在我辈不可能复现。

    看书法历代留迹,透着一股“脑力健”的气魄。脑力健,所以说事的小说是下等,不耐烦于事,要抒情,所以诗歌地位高,也因为脑力健,对现实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强,所以不耐烦编造,要写史。

    中国小说的叙事传统,齐如山讲,许多文人为了让自己的诗流传,才写小说的,所以古典小说中chā的诗词多,写小说为走私。

    史,有正史(国事)、族谱(家史)、县志(地区史)、个传合集(僧道史),地位均比小说高,一些文人的地位轮不到写史,写小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史学修养,高档茶馆里的说书,不是评书演义,而是“讲古”,讲古是说史,得有真学识。

    小说是为照顾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