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二节、生产与运输(第2/4页)  擎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况,这条查询请求送到了天津之后,出身于军队的海关官员除了搜集到尽可能详细的资料之后,就动用关系派军卒送信。在他看来无论是姜田的官职还是和军队系统的关系,都值得如此兴师动众。信中则详细的阐明了近半个月来,大沽口的海关共有十五艘日本商船停靠,只是因为防疫的原因,并没有允许其溯海河而上,随船一起运来了大量的粗铜与成色不好的银锭,并且强烈要求购买成品钢锭与一些艺术品。这几日已经有满载的商船陆续离开,根据新的关税协定,他们运来的东西都属于减税范畴,熟悉日本市场的一个中国船主说,这些钢材要是运到日本,其价值将超过中国三倍,日本缺乏系统的冶炼技术,所以除了一些刀匠知道些不传的秘方之外,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贵族们,日常生活中的铁器极少,铁制工具也相当昂贵,所以他们要求购买冶炼好的钢锭也是情有可原。但是有个细节被海关捕捉到了,那就是所有的船上都摆放着德川家的纹饰,显然他们都属于同一个船主。

    姜田对此不太吃惊,或者说完全在意料之中,否则藤原不会急急可可的找自己落实协议,别看小鬼子的船不大,他们的陆地面积与军队规模同样也不大。十五船的钢锭要是运回去,足够让德川幕府底气十足,无论是加价倒卖还是铸造成新的武器,都能让周边的藩国不敢造次,现在放眼整个日本还有谁能大规模的买来钢铁?哪怕是天皇都不行。

    一切的症结都集中在了运力上,德川家光活着的时候强势推行锁国,沿海的大名本来船只就不多,现在更是等着朽烂殆尽。而商人的船并不适合作战,所以在其他大名反抗不了的前提下,德川家光初步完成了对国内诸藩的控制,而且日本和中国相比有个缺点,他们过于依赖于沿海的小型渔业与运输业,后世的黑船事件德川幕府之所以能这么痛快的投降,很大程度上与美国人封锁了东京湾,导致江户的物流业基本瘫痪后,幕府为了不弹尽粮绝只能先同意谈判。放在这个时代,德川虽然有一艘号称为铁甲舰的安宅丸,但是那东西过于笨重却只能依赖于划桨前进,别说是从东京湾开到渤海,就是开到长崎都能累死那些划桨的水手。出洋贸易只能依靠不太成熟的本国船只,以及一些在中国订造的商船。姜田能够想象的出来,随着两国的贸易逐渐加深,占据主要利润的德川家必然要向着海洋转变,无论是升级本国造船业,还是加大对中国船厂的订单,这都会导致日本各大势力之间的再次失衡。正所谓富者越富贫者越贫,一个有着贸易优势的德川幕府绝对不会轻易倒台。

    在心中反复权衡了一下之后,姜田不动声色的将信收好,也不在乎学生们好奇的眼神,继续着自己的课程。说实话就算是德川家苟延残喘两百年又如何,反正自己的最终目标是不会改变的,无非就是更正一下计划的实施办法,确保结果的正确性也就行了。如果说这条消息对姜田真的有什么触动,那就是提醒了自己要加紧对造船技术的升级改造,眼下凭借着郑家经常使用的火船战术还能在近海上拼个势均力敌,欧洲各国也是打成一锅粥没空腾出手来侵略中国,所以当年满清才能有一百多年的平稳发展期。可是任由这种红利逐渐消失,也不是姜田所追求的。

    有时候姜田在心中设想着,如果当年郑和舰队并没有消失在大洋之上,那么达伽马第一次驶入印度洋,看见宝船那令人震撼的身影时该是个什么表情?他还有胆子立石碑宣称自己对这里有主权吗?如果欧洲人没能对印度洋以及东南亚进行殖民统治,那么他们的文艺复兴会不会被延后很长一段时间呢?如果明朝能通过远洋贸易获得所需,并且吸纳大量的关税,满清还有机会入主中原吗?可惜历史没有假设,放眼当下如何遏制日本的崛起,如何削弱欧洲在亚洲的势力,如何让中国的产品倾销到全世界,都是最为紧迫的任务,恰恰是这些看似无关的命题却最终都回到了一个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