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等着他吸足养分,破土而出。
你的父亲,甚至没有放过后宫,孟皇后被废之后,你父亲顺势而为,接近哲宗宠爱的刘氏,,在你父亲的手段之下,刘氏最终被立。后来刘氏怀上龙嗣,你可知道,你父亲又如何了??
董清姝走进了两步,语气锐利:“前辈再如此污蔑先父,休怪晚辈无礼!!
“我所言句句属实,何苦要骗你。那刘氏生下皇子赵茂,不到两个月,小皇子就夭折了,你父亲如何会再给新党留下机会,他那人看似温文尔雅,实则心性刚硬。
董清姝不想评论先人,她冷笑;”如此说来,若我再问前辈我带来的那幅画中人是谁,前辈是不是还要告诉我是前皇后??“
“前皇后??你看过画难道看不出画中人的年龄?”
董清姝觉得又气又恼:“原来之前前辈对先父的赞赏说的都是反讽之语,听前辈所言,董筑篱哪里还是个读书人,他简直就是一个大奸大恶,祸国殃民的大奸佞。”
“你打断我,只不过是不愿意听下面的真相,你口中说着不相信,其实你心中已经相信了我说的是事实的真相。”
董清姝站在哪里来回走动,心中做困兽之斗,离开还是留下陷入两难。
老人严重莫名染上了一丝的沧桑:“他最先接近的人是向太后。”
董清姝断喝:“够了!!”
老人没有继续说下去,说了这么多话好像一时之间又苍老了很多,他拿起桌上的刻刀,就想来时的那样,一下一下,好像刚刚的叙说就像是一场幻觉。
董清姝再也呆不下去了,连告辞都忘记了,提着裙裾匆忙的离去了。
直到马车已经离开了,屋子里的老人才像是用尽了力气一般停了下来。
年轻时候的野心和抱负都随着时间的流逝开始泯灭,所剩不多的责任感驱使着垂垂暮矣的老人做着最后的安排。
高太后去世之后,还有生母向太后高居后宫,当时党争已经白热化,朝臣对皇帝不少微词,最后有人将主意打到了向太后的身上,守旧一派在宫中安插人手,唆使向太后效仿高太后垂帘。
当时向太后虽然是皇帝的生母,她十八岁产子,到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也不过是个不到四十的深宫妇人罢了,传言向太后宫中的太监个个貌美,本来就有不好的传闻,加上哲宗因为高太后的阴影,以至于对自己的生母也很防备,最后向太后被人说动,在一次哲宗因病休朝之时摆驾垂帘,而那一次,正是董筑篱第一天上殿。
后来的事情虽不为外人道,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的元符三年正月初八,福宁殿发生了什么,范祖禹却是少有的几个知情人。
哲宗很少去福宁殿,福宁殿是天子私下召见朝臣的地方,但是那天晚上,向太后董筑篱都在福宁殿,当天晚上哲宗在福宁殿吐血,后宫被禁,董筑篱被处斩,还有多年后辗转在自己手中的这幅图,不难猜出当天晚上发生了什么。
董筑篱曾言,虽千万人吾往矣,可是他不知道那个女人在他死后展开了怎样的报复,当时的向氏几乎是仇恨着赵家宗室和赵家江山,哲宗没有子嗣,她没有拥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蔡王,而是找了个名不见经传的赵佶立为新帝,看似顺应天家国法,实则是一招杀人不见血的自毁之棋,她是带着所有的怨恨要整个赵家王朝给董筑篱陪葬。而赵佶也没有辜负向太后的期望,将大好的河山整治的风雨飘摇。
若董筑篱在天有灵有会做何感想,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我有心救国,家国却要因我而亡,而原来走在那条道上的人也只是徒劳的想要力挽狂澜罢了。
可是就算是那个孩子说的,国之大器何其钧重,身在江湖心在庙堂也改变不了那些已经无可挽回的错误。
可是做了二十几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