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9 章(第1/5页)  白话仙佛奇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无的观念,达到佛的境界。

    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犹如灯光:

    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不殊。

    【注释】

    这是《六祖坛经》上所载慧能论定、慧关系的一段话。传统佛教主张先

    定后慧(先坐禅,通过坐禅观想引发智慧),以定发慧。慧能反对这种看法,

    认为定慧不二,定慧等同。

    【提要】

    慧能站在中道的立场,认为定是慧之体,慧为定之用,二者不一不二,

    好像灯与光的关系。这是说法的意义在于否定禅定有固定形式、程序的理论,

    而认为,凡可给人智慧的一切皆属于定。如此,行住坐卧、生活日用皆是禅,

    也皆可以给人智慧。

    yù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xìng若悟,众生

    是佛。自xìng若迷,佛是众生。自xìng平等,众生是佛。自xìng险邪,佛是众生。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注释】

    这是《六祖坛经》的一段慧能论佛与众生无根本差别的话。

    【提要】

    佛与众生无根本差别。所谓差别,只在迷悟上。若迷自xìng,若有贵贱优

    劣的观念,佛即众生。若悟自xìng,心中怀诸法平等一如的见解,众生即佛。

    佛不在众生外,每人自心即是佛,是真佛。

    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注释】

    这是《六祖坛经》上的一段话,原出自《大乘起信论》。“法”指事物。

    【提要】

    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皆由心所生。如果心死,万有也灭。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

    后念离境即菩提。

    【注释】

    这是慧能论凡夫与佛、烦恼与菩提(觉悟)的话,也出自《六祖坛经》。

    【提要】

    前两句是按“不二”的观点讲的,凡夫与佛、烦恼与菩提是相即不二的。

    后面几句是讲在一定条件下或为凡夫,或为佛;或为烦恼,或为菩提。

    神秀禅师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提要】

    人自心本有一切佛法,要做佛不必外求。

    南岳思大师

    道源不远,xìng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

    【提要】

    求道,想使自xìng显发,不必向他人寻求,应自修自悟。

    天皇悟公

    任xìng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提要】

    应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平凡中达到超脱。

    本净禅师

    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无心,佛亦不有。

    道本无心,无心名道。若了无心,无心即道。

    【提要】

    心悟可成佛,成佛即本心的显现。从真谛来说,一切皆空,故也无有佛。

    心与无相契,即与道等同,因为“道”(真如,也指觉悟)无自xìng,是无心

    的。

    见闻知觉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敢无舍无憎爱。

    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注释】

    “三昧”,定,禅定。“观自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