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的有生灭的事物,皆无自xìng,皆空幻不实。虽不实,
不是绝对的无,因它有假象存在。
【提要】
世界虽空又不是全空,有假象存在,如同梦幻。所谓修行,是无修无证
中完成的,如同花落果熟,自然而成。“有用用”即“有用之功用”。此有
为的“有用之功用”中无功用。“无功功”,即“无功之功用”。在自然的
“无功之功用”中,却存在着功用,指无修之修。
盘山积公
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复是何物。
【注释】
“心月”比喻本xìng、佛xìng。
【提要】
心可观想万物(境),但如果做到“无念”,光境(能照之心与所照之
境)“俱忘”,这是达到了至高觉悟境界。
大珠海公
若不随声色动念,不逐相貌生解,自然能无事去。
【提要】
如果不被外界(声色、相貌)牵着鼻子走,不受环境所动(产生yù念、
见解),这是一种自然无为的超脱境界。
般若经云:九类众生,一身具足,随造随成。是故无明,为卵生。烦恼
包裹,为胎生。爱水浸润,为湿生。起烦恼,为化生。悟即是佛。迷号众
生。菩萨以念念,心为众生。若了念念,心体俱空,名度众生也。智者于自
本际,上度于未形。未形既空,即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注释】
《般若经》是大乘经典之一,以宣传“诸法xìng空”著称。“九类众生”
指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再加有色天、无色天、有想天、无想天、非有想
非无想天的五类众生。此中包含虚构的生命体。原意众生分布于yù界、色界、
无色界,有不同的种类(此不详释)。这里把九类众生说成是每个人身上皆
有,用人身的不同精神作用、不同情yù及迷悟状态,比喻为九类众生。如说
“无明”(即痴,不明佛理)即卵生,烦恼纠缠人身为胎生,爱yù充满为湿
生,忽生烦恼为化生,觉悟为佛,迷时为各类众生,等等。众生之迷,表现
为有念念不息之心,即不停止地分辨、取舍外物。如能把此心置于“无念”
境地,认识心体俱空,此为普度众生。
【提要】
九类众生在一身,是佛是众生全由自己决定。智者应从自己心xìng上来体
认空义,达到无念境地,到时便可领悟度众生之理,并悟实无众生灭度之义。
善慧大士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提要】
此指真如、佛xìng,认为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永恒的本体。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提要】
这是一种违背常识的近似文字游戏的偈颂,传为南北朝时傅翕所作。其
旨在教人从对立双方中选取一方而联想到另一方,并有意夸张语言的相对
xìng、局限xìng。空着手与把锄头;步行与骑水牛,是对立的两方。人们可以从
空着手想到把锄头,从步行想到骑水牛。也可把空手改称把锄头,把步行改
称骑水牛,语言是人可改变的。人过桥,与水无涉,从人的视觉来看,认为
从桥一端到另一端是桥流,故称“桥流水不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