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
形影相似。yù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提要】
这是讲人人自身之中有佛。佛不在外,而不离自身。他与众生起居与共,
形影不离。人的声音就是佛的声音。此诗之旨是教人从自身求佛,而不必外
求。
鉴贞禅师
眼光随色尽,耳识逐声消。还源无别旨,昨日与今朝。
【提要】
眼、耳追逐色声,故称眼识、耳识,若无色声,也无眼耳二识。直探心
源。使本来面目现前,只在今日明日的修行努力。
夹山密公
心本是佛,因念起而漂沉。岸实不移,因舟行而骛骤。
【提要】
即心是佛,只因有种种yù念而使自己在生死烦恼中漂沉。岸喻自xìng,yù
念喻舟。
玄沙备公
镜照诸像,不乱光辉。鸟飞空中,不杂空色。
【提要】
镜、鸟皆喻佛xìng、本xìng。意为人之自xìng清净,不为尘世万象所染。
傅大士
水中盐味,色里胶青。毕竟是有,不见其形。
【注释】
“胶青”,一种颜料。盐、胶皆喻万有的本体,此当指真如、佛xìng。它
虽无形无相,却体现于万有之中。
【提要】
真如、佛xìng虽视而不见,听而无闻,但毕竟体现于世界万象之中。
妄计因成执,迷绳谓是蛇。疑心生暗鬼,病眼见空花。一境虽无异,三
人乃见差。了兹名不实,长御白牛车。
【注释】
“妄计”,虚妄的思虑,错误的思想。“执”,执著,迷执。“三人”,
指小乘的声闻乘、缘觉乘和大乘的菩萨乘(佛乘)。“白牛车”,《法华经》
中所比喻的佛乘最圆满的教法。
【提要】
绳虽是绳,但如果认识错误,便把它看成是蛇。诸法实相如同人们面对
的外境一样,虽曾无变化,但三乘的人见解非一。了解此理之后,便不会迷
于名相,而归依大乘佛法。
法云白公
离朱有意,白浪徒尔滔天。象罔无心,明珠忽然在
掌。
【注释】
“离朱”、“象罔”皆见于《庄子天地篇》。篱朱为古之明目者。象
罔为虚拟为物,意为无心者。此篇讲黄帝丢失宝珠于赤水之中,命明目者离
朱找之而不得,“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提要】
喻有意修道者得不到解脱,而无意无心求佛者,反而得到证悟。
永明寿公
如随色之摩尼,众相现而本体不动,似应声之山谷,群响发而起处无心。
【注释】
“摩尼”指宝珠,水晶宝珠。
【提要】
逶明宝珠映众像,山谷应声而有回声,皆非由它们自己而发。此喻人虽
处世俗万事之中,其本xìng常寂不动。
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此境此时谁会得,白云深处坐禅僧。
【提要】
坐禅僧身处白云深处。最善领会大自然的情趣。
真心自体,非言所诠,湛如无际之虚空,莹若圆明之净镜。毁赞不及,
义理难通。不可以有无处所穷其幽迹,不可以识智言诠谭其妙体。唯有入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