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二十四友”,简直成了作家协会。
这“二十四友”几乎囊括了那个时代一流的文学家,如陆机c陆云c左思c潘岳c挚虞c刘琨c石崇c欧阳建等人。这些人除在贾谧豪华的府邸里宴饮之外,还常常在石崇那著名的金谷园里集会。他们在金谷园集会中究竟赋了些什么诗,现已不可考,但《文选》卷二十载有潘岳诗一首,题为《金谷集作》。此外,我们知道金谷诗人也曾将他们的诗编成一集,名曰《金谷诗》,石崇曾为之作叙(“叙”同“序”,古相通)。《世说新语·品藻》第五十七则刘孝标注曾引此叙,其文云: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c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c众果c竹c柏c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c鱼池c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c姓名c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凡三十人,吴王师c议郎关中侯c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
这样看来,石崇之编《金谷诗》同当年曹丕之为徐c陈c应c刘等人编集,动机都是一样的,都是文人为友朋编集作为纪念,为免于散失而广流传。而《金谷诗》比曹丕编的集子显然又进了一步。第一,曹丕是为死友编集,《金谷诗》编集时诸人都还健在;第二,曹丕编的是各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金谷诗》编的却是大家在同一个场合为同一个主题作的诗,而且看起来是在集会后很短的时间内就编好的。这不禁使我们想起现代的学术讨论会,大家在会上发表论文,会后很快就编成集子出版,我们自以为很现代化,其实我们的祖先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可以想象,金谷园那次盛会中产生的作品通过这本集子的编辑,不仅得以保存,而且很快流传到社会上去了。这样的传播方式与传播速度都是空前的。
金谷之会后五十余年,又有著名的兰亭集会。王羲之等四十一位东晋文人以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饮酒赋诗,事后亦将各人所赋之诗编为一集,王羲之曾为之作序,就是至今传诵的《兰亭集序》,又称《临河序》。
兰亭之会与金谷之会,后先媲美,犹有过之。而兰亭之会受金谷之会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连不会作诗者罚酒三斗都是遵金谷之旧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固然远比石崇的《金谷诗叙》出名,也更有文采,但若取二者同读,王作显然有模仿石文的痕迹,只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罢了。
《兰亭集序》有王羲之自己写的行书本传世,所以大家都熟悉,但原文最后还有两句话是行书本没有写进去的:故列序时人,录其所述。右将军司马太原孙丞公等二十六人赋诗如左,前余姚令c会稽谢胜等十五人不能赋诗,罚酒各三斗。三月三日临水修禊本是汉朝以来的风俗,但文人借此集会赋诗并编集流传,则似乎是从兰亭集会开始的。从此以后,每到三月三日,东晋南朝的文人好像就会例有集会赋诗的活动了。我们在《文选》卷四十六还可以读到颜延之和王融分别于宋元嘉十一年(434年)和齐永明九年(491年)所作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颜序题下李善注引裴子野《宋略》云:“文帝元嘉十一年三月丙申,禊饮于乐游苑,且祖道江夏王义恭c衡阳王义季,有诏会者咸作诗,诏太子中庶子颜延年作序。”王序题下李善注引萧子显《齐书》曰:“武帝永明九年三月三日 ,幸芳林园,禊饮朝臣。敕王融为序,文藻富丽,当代称之。”可见两次都是文会,两次都编了诗集这样的诗集当时一定不少,可惜都没有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