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三章(第2/4页)  中华的另一种可能:魏晋风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乐之美妙,也贯穿了声无哀乐的道理。总之,从理论到实践,嵇康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一流音乐家。

    竹林七贤中的阮氏叔侄—阮籍跟阮咸,都是音乐修养很高的人,阮籍写过《琴赋》,阮咸史称“解音”。当时著名的乐律学家荀勖按古制造了十二枚新律管,用来调声,自己很得意,但阮咸听了以后却觉得声音高了一点,断定是古尺和今尺的长度不一所致。荀勖开始很不服气,后来有人从地下发掘出了周代的玉尺,他才发现周尺比当时的尺的确长一点,以至自己所造的律管略短,这才佩服阮咸的神妙。中国传统乐器中至今还有一种乐器叫“阮咸”,或简称“阮”(古琵琶的一种,四弦有柱),就是人们为纪念阮咸而命名的,因为这种乐器他弹得最好,也有人说这种乐器就是阮咸创造的。

    “桓伊三弄”讲的是东晋音乐家桓伊的故事。“三弄”,弄的是笛子,“弄”就是演奏的意思。桓伊“善音乐”,笛子吹得尤其好,当时非常有名,以至于皇帝每有宴会都会请他去吹笛。当时的大名士王徽之听说他善吹笛,桓伊也早就听说王徽之的大名,但俩人互不相识。有一次偶然在旅途中相遇,王徽之在船中,桓伊在岸上,王徽之便派人去请桓伊吹一曲。桓伊那时已经做到左将军,地位很高,却不以为忤,很痛快地到王徽之船上连吹三曲,这就是有名的“桓伊三弄”的故事。桓伊当了大官,但灵魂深处还是一个艺术家,每次听到好歌便陶醉不已,谢安说他“一往有深情”。他和王徽之正是惺惺相惜,各自欣赏对方的风流才情,而忘掉了地位c礼节这些世俗的东西。这个故事被后世文人传为美谈。

    说完音乐,再来说绘画。

    我们现在所讲的中国画是用毛笔在纸上或绢上作画,使用的工具和技巧来源于书法,所以古人说“书画同源”。这样的中国画是在书法成熟之后才产生的,魏晋正是中国书法成熟并趋于巅峰之时,所以中国画也跟着发达起来。魏晋之前基本没有什么有名的画家,根据记载最早有名的画家如曹不兴c卫协c张墨,都是到了三国晋初才出现的,直到东晋南朝才出现戴逵c顾恺之c戴c宗炳c陆探微c张僧繇这样的大家。我们这里来讲讲戴逵和顾恺之。

    戴逵(?—396年)是东晋人,字安道,出身士族,却一辈子隐居不做官,只喜欢文学艺术。但他跟当时的名流都有交往,谢安c刘惔都很赏识他。他跟王徽之的交情尤其好,著名的“雪夜访戴”故事中的“戴”就指他,访的人是王徽之。这个故事在《世说新语·任诞》中可以找到: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戴逵和他的儿子戴都以画佛像著名,并且由绘画走向雕塑,父子俩都是著名的佛像雕塑家。戴逵还是中国山水画的开山人物之一。戴逵的文章也写得很好,所作《竹林七贤论》很有名,刘义庆撰写《世说新语》以及刘孝标后来注解《世说新语》,都从中取材不少。

    顾恺之(约345—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也是东晋人,时人说他有“三绝”:画绝c文绝c痴绝。顾恺之做过桓温的幕僚,桓温的小儿子桓玄拿他当半个长辈看,却欺负他“痴”,老是捉弄他。有一次拿了一片柳叶送给他,说,这是知了藏身的叶子,人拿了它,别人就看不见。顾恺之听了很高兴,就拿来挡住自己的脸,而桓玄竟然掏出小来,往他裤子上撒了一泡尿。顾恺之这一下更高兴了,相信是柳叶把自己遮住了,桓玄看不见他才会往他身上撒尿。又有一次,顾恺之把一柜子自己最喜欢的画寄放在桓玄家里,在柜门外面贴好封条。桓玄偷偷把柜门打开,拿走了画,又把封条还原,还骗顾恺之说他没动过。顾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