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竟然也相信,还叹了一口气说:“好画是通灵的,它们一定是变成精灵飞走了,就好像高人羽化登仙一样。”看,这顾恺之是不是痴得可爱?痴就是傻,像痴情那样的傻,事实上,我们在许多艺术家身上都或多或少会看到一点顾恺之那种傻劲。一个艺术家常常以自己的主观情感和逻辑来观察世界c诠释世界c想象世界,而且越是天才的艺术家,就越是对自己的观察c诠释与想象深信不疑。正因为有这种丰富而执着的想象力,他们才能够创造出惊世绝俗的艺术品。《世说新语·巧艺》中所记顾恺之的几个故事,都很能说明他这种特殊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第九则)顾长康好写起人形,欲图殷荆州,殷曰:“我形恶,不烦耳。”顾曰:“明府正为眼尔。(仲堪眇目故也。)但明点童子,飞白拂其上,使如轻云之蔽日。”(第十一则)顾长康画谢幼舆在岩石里。人问其所以,顾曰:“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丘壑中。”(第十二则)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第十三则)从这些故事看,顾恺之作画重神似,不以形似局限自己,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表现对方的精神特质,这跟魏晋时代的玄学思潮和美学追求是一致的。玄学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神属于本,形属于末,神重于形,正是当时的普遍看法。所以讲养生,也强调养神重于养形,养心重于养身;讲文学,则以抒发主观情志为重,而不以精细描摹客观形象为上。
顾恺之的画在当时得到的评价很高。谢安说:“顾长康画,有苍生来所无。”(《世说新语·巧艺》第七则)。顾恺之可以说是中国画的鼻祖式人物,堪与唐朝的吴道子并称画圣。顾恺之又善音乐能文章,写过《筝赋》《观涛赋》《雷电赋》等。
绘画的发达催生了理论,中国最早的绘画理论就出现在这个时期。齐梁时代的谢赫(479—502年)作《古画品录》,提出了著名的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一直为后世画家所遵奉。
最后来简单谈谈雕塑和建筑。
这两门艺术都跟绘画有关,又跟佛教有关。早期的雕塑家几乎同时是画家,画的是佛像。佛教从东汉末传入中国,到魏晋南北朝(尤其是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已经相当流行,因而便有了雕塑佛像c起建寺庙的需求。东晋南渡,门阀士族多随司马氏迁徙到江南,有名的僧人c法师也大多南来,但寺庙搬不走,中下层的佛教徒和寺庙留在北方,而名僧和佛理则到了江南。所以那时的状况是,北方主要发展佛教的硬件,江南则发展佛教的软件,于是佛教的雕塑多建于北,佛教的画像则发达于南。著名的佛像画家戴逵c戴父子都是东晋人,而著名的佛教雕塑云冈石窟c龙门石窟c敦煌莫高窟则都在北方。南朝直到梁武帝(他自己就是虔诚的佛教徒)以皇帝的力量推动佛教的发展,才慢慢有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诗)的盛况。
注释
《世说新语·术解》第一则:荀勖善解音声,时论谓之“暗解”。遂调律吕,正雅乐。每至正会,殿庭作乐,自调宫商,无不谐韵。阮咸妙赏,时谓“神解”。每公会作乐,而心谓之不调。既无一言直勖,意忌之,遂出阮为始平太守。后有一田父耕于野,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试以校己所治钟鼓c金石c丝竹,皆觉短一黍,于是伏阮神识。
《世说新语·任诞》第四十九则: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