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七章(第4/5页)  中华的另一种可能:魏晋风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们对子女的饮食起居c言行举止,任其为所欲为,本该训诫的,反而加以奖励;本该呵责的,反而一笑了之)”,就是说,孩子想吃什么就喂什么,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应该批评的反而奖励,应该责骂的却一笑而过。这样的结果是让孩子不懂得是非,以为应当这样,等到长大了,习惯养成,再来管教已经不起作用了。这个时候父母的责骂反而引起子女的反感,造成父子之间的怨恨,养出一些逆子c败家子来,“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等到孩子懂事以后,还以为本来就该如此。子女骄横轻慢的习性已经养成了,这时才去管教c制止,即使将他们鞭抽棍打至死,也难以树立父母的威信。父母的火气一天天增加,子女对父母的怨恨也越来越深。这样的子女长大成人以后,必然是一个没有道德的人)”。

    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存在,在我们今天的社会更加严重。我们应当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慈是天性,是不需要教的;而孝却不是天性,是需要教的。所以我们看传统的《十三经》里面,有一部《孝经》,却没有《慈经》,就是这个道理。康有为在《大同书》里也说过:“人之情,于慈为顺德,于孝为逆德。”“顺德”是顺天性而得到的,是无须教的;“逆德”则是逆天性才有的,所以必须教。如果我们不想自己的子女将来变成不孝子c逆子,那就请从小严加管教吧,否则将来后悔都来不及了。

    颜之推在《教子》篇中举了一严一宠两个例子。一个是梁朝的名将王僧辩,母亲管教甚严,他已经做了将军,年过四十,若做错了事,母亲还会拿棍子打他,结果他成就了一番大功业。另外一个例子是梁朝的一个学士,很聪明,有点小才华,父母逢人便夸奖,有了错误则替他掩盖,结果从小养成了骄傲自大的习惯,后来做武将周逖的幕僚,因为言语顶撞,被周逖杀了,连肠子都抽出来,以血涂鼓。所以父母对儿女太过宠爱,反而会害了他们,而严加管教才是真正的长远的爱。

    颜之推提出的第三个教子原则是:保持适当距离,不可过分亲密。

    颜之推在《教子》篇中还提到,父母跟儿女之间,一方面要亲爱周到,另一方面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以过于亲密。他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父亲对孩子要有威严,不能过分亲密;骨肉之间要相亲相爱,不能简慢。如果流于简慢,就无法做到父慈子孝;如果过分亲密,就会产生放肆不敬的行为)。”“狎”是亲昵,亲爱得没有分寸,没有规矩;“简”是怠慢,不周到,不细致。中国的传统观念是,父子之间首先是一种尊卑的关系,这种关系永远不可能颠倒,连君臣关系也是仿照父子关系建立的,所以叫“君父”“臣子”。这种尊卑关系必须严格遵守,否则整个社会都会乱套。所以父子之间再亲密,也不可以没有分寸没有规矩。这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教育,并不是说对儿女不要慈爱,或儿女对父母不要孝顺,而是说慈爱与孝顺都要在承认尊卑上下的基础上进行,只要不破坏这个基础,慈爱与孝顺则愈周到愈好。

    颜之推既提醒做父母的要跟儿女保持一定的距离,又强调父母子女之间慈孝要周到,这是很全面的看法。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常常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不好,要么就是跟子女太亲密,不注意尊卑上下c应有的距离与礼节;要么就是漫不经心,关心不够。父母子女之间的种种矛盾与不睦,就是这样产生的。

    颜之推教子的第四个原则是:父母对子女不可以偏爱,要平等对待。父母如果在子女中有偏爱,并且把这种偏爱明显地表现在言谈行为甚至物质分配上,就会造成子女之间的不和睦,甚至造成子女之间的仇恨,引发严重的后果。颜之推在《教子》篇中就举了好几个这样的例子,希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