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八章 JA区业余大学(第4/5页)  重做上海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卓文静站了起来,回答说:“这是唐代刘禹锡的诗。”

    “好的,你的回答是正确的。”李老师宣布了下课。

    以后,讲到了唐诗,他告诉学生们,其实不要看唐诗五花八门,但都可以归为三类。第一类是“古风”,第二类是“乐府”,第三类是“格律诗”。

    古风其实就是古代的风格,没有什么约束,想怎么样抒发,就可以怎么样抒发的。

    大家提问,问古风的。而九丘,则是九州之方志也。

    花老师告诉大家,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的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始终没有间断过传承的文明。中华民族的文字,也是从古至今,没有间断过传承的文字。

    中国的文字,最早的造字方式是“象形”。这在中国最古老的甲骨文中,是最普遍的了。其实也就是,用画图的方式创造了文字。但很快,光用画图的方式,已经无法表达意思了,便很快发展到了“指事”。这就是,用某种方式进行示意。比如刀刃的刃字,它是在刀的刃口上点了一点,表示是刀的这个部位。比如上,在古文字当中,也是上,但上面的一小横,却是一点。又比如下,在古文字中也是下,那一点就是指,是这个部位。这都是,用指事的方式造的字。很快这又不够了,因此,第三种方式“会意”,便应运而生了。比如暮,在古文字中,它是写成,上面两棵草,下面两棵草,中间是一个日字,意为太阳已落到了草里了,以后便,逐渐演化为暮了。最后,在已有了大量的文字的基础上,便产生形声字,也就是一边是形,一边是声,比如“指”是提手旁的,提手旁代表的是形,是有动作的,一边是声,是发音为旨。又比如“视”,衣字旁是代表发音,而见则是表示视的形,是看见。

    以后又讲到了,古汉语中的通假字、虚词。当然,通假字也就是错别字,在古代,由于字数太少,不得已时,也可以用错别字来代替。这在古汉语中,是被允许的,因此便叫做通假字了。

    对于出勤率,学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是抓得很紧的。明文规定,凡缺勤五分之一课的学生,他哪怕考出了所有的课目,但文凭也是要取消的。一九八二年开始,姬季远担任了副厂长后,不时的出差,使他根本不能保持到课。经常到了下班时间,但工作尚未完成。或是订单还没有完成,他又不得不在工厂,去完成那,本属于他的工作。因此他的缺勤率,很快便超过百分之五十了。但他不是还有,四个好朋友吗?他们每次看到他,未能到课的时候,便帮他在签到簿上,代为打了勾。但姬季远的成绩,却是直线地下降着。

    花老师一开始,非常地喜欢姬季远,姬季远的悟性、基础,都让花老师很有好感。他一心想培育这颗好苗,让他成为他的得意门生。但姬季远太不争气了,而且,越来越不争气了。

    有一天,姬季远好不容易,完成了一个艰难的订单,他看了一下表,七点五十分,他擦了擦手,便往学校赶去。心想,还能听最后一节课吧?

    走到教室门口,最后的一节课,已经开课了。当姬季远看到,讲台前站着花镜明老师时,他的心,猛地抽了一下。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在学校里,所有的老师当中,他最害怕的,就是这个老学究了。

    他站在教室门口,鞠了一个躬。花老师铁青着脸,挥了一下手。姬季远心虚地钻进了,自己的座位里。

    他见大家握着笔,一本正经地对着一张纸。他诧异地问,过道另一边的汪维昌:“今朝(今天)考试啊?”

    汪维昌大声地调侃着:“今朝考试,通知老早就发下来了,侬勿晓得啊?”他的声音,引来了大家的注意,都纷纷地转过头来了。

    姬季远,一面看着桌子上的那张考试题。一面双手在身上乱摸着,他汗也出来了。因为他的身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