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章 【太庙遴选】(第1/2页)  燕王朱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朱元璋因见马皇后下葬后众人便急于离开,心下十分恼怒,宗泐只得劝慰:“万岁,佛之所以成佛,乃是因为他普度众生啊。若是众生皆有佛法,要佛何用?众生既不知佛法,行事乖张便不足为怪,佛也不会因此而舍弃众生的。万岁拥有天下,人人皆是您的子民。若是子民有错,陛下就该教诲,教诲不成则该责罚。责罚说到底,也是教诲,而不是为了杀了他们啊。”

    朱元璋被宗泐的一席话说得怒气渐消,却不无悲怆地感慨:“哼,大师是佛法精湛的高僧,岂能懂世路上的那些小人的卑劣心性?那些人里头,还有朕的皇子啊。他们私下里做些苟且之事,朕也听说过,他们毕竟年幼,朕也不加责罚。可这是皇后的葬礼啊,他们的母后去了,难道就不觉得悲伤?他们的心,是石头做的么?他们的血,都被冰水冻住了么?哎——”

    宗泐被惊得一呆,心念却为之一动,讷讷道:“陛下,皇子们自幼安逸惯了,守孝已经四十九天,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也没有安安稳稳地睡过一个晚上,连澡都没有洗过一次。他们已经算是很知礼的了。至于他们私下里做些什么,贫僧却并不知道。但想来只要多加教诲,总不至于出什么大的差错吧?!”

    说着,见朱元璋无话,宗泐便继续道:“陛下,皇后薨逝,诸位皇子想来心底里都是难过的。一个人但有忠孝之心,就算在一些小事上做错了,也没有大的妨碍。只是,毕竟年长一些的皇子都已经就藩,丧礼一过,他们难免就要离京,没了陛下的看护,也不能继续为皇后守孝了。按礼制,父母丧,子需守孝三年。陛下何妨让皇子们在封地继续守孝呢?如此,他们在封地驻守一方,是尽忠。继续为母守孝,是尽孝。这不就忠孝两全了吗?三年下来,诸皇子,想来也是能有所得的!”

    朱元璋眼睛一亮,旋即又黯淡下来:“要他们在封地守孝,谈何容易?他们做些什么,朕也是鞭长莫及啊。”

    见话头已至,宗泐顺势建言道:“万岁,僧录司本有为国祈福之责,召集的也都是天下高僧。何妨选出佛法精湛的高僧,随皇子们就藩,一来可以劝慰皇子们行善,二来也可以为皇子们解说佛法,三来更可以督促皇子们念经守孝啊。不知陛下以为然否?”

    朱元璋一愣,住了步子,捻须沉吟了许久:“嗯,佛法劝人向善,朕在皇觉寺时便已知之。能有高僧相随,多少总有些用处的。嗯,你这个法子好。只是朕这些皇子,都不好将就,若是朕给他们指派,难免会有逆反之心,反而不能善待高僧,事与愿违。朕看,不如就让他们自己去僧录司选吧。每人选一名高僧随赴封地,继续为皇后守孝三年!你看如何?”

    “陛下此法极好,也是佛门大幸,阿弥陀佛”

    朱元璋被此事搅闹一番,心绪也好了起来,第二日便下了旨意:“皇后薨逝,乃国之大丧。三年之内,天下不可行礼乐之事。已就藩皇子,于僧录司选派高僧一名,同赴封地,日夜诵念佛经,为皇后守孝。”

    这个旨意一出,几名皇子都觉得有些诧异。燕王朱棣也有些惊愕,不明白怎的来了这一出?但那只是须臾间的事,很快朱棣便大喜过望。因为有了这个旨意,朱棣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将道衍和尚带到北平了,这无异于解了他最头疼的一个难题。但僧录司那么多高僧,自己真的可以如愿选上道衍吗?

    这个差事,因涉及皇子,寻常人弹压不住,洪武皇帝朱元璋便派给了太子朱标。在朱标看来,这是极小的一件事儿,也并不太在意,第二日就下了牌子召集几位就藩的皇子入宫,直驱太庙。

    太庙位于承天门和端门之间,西为社稷坛,东边就是太庙了。朱标领着众皇子跨过千步廊,片刻便来到一座黄琉璃瓦重檐盖顶的大殿前。大殿的檐下坐落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面悬挂着一副九龙贴金额匾,上书“太庙”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