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告读者书(第2/4页)  飘动的导游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把心里想的挨个打成字就可以了。而心里想的那些,不过是潜意识里蹦出来的玩意儿或是记忆当中挑捡出来的片段,我只需要把它们找出来,然后用五笔输入法把它们画出来就完事。所以基本不用大脑的再加工,再提炼,再构思。正因为这个“生产环节”相对简单,“出厂环节”相对轻松,“生产周期”相对较短,使得大部分公众章节得以相继发出,也多少换来一些读者的关注和点评。纵然当时并未收到如幻想中那般的旺盛人气,但总比“无人喝彩”的尴尬要好许多。于是码字继续着,期待继续着。

    一年之后,由于工作原因,大量的自由时间和精力被占用,构思小说的时间少了,记录和找回日常灵感碎片的时间也少了。这直接地影响了码字和更新的频率和速度。期间,拙作已然通过a签,虽然当时的责编几次善意地提醒,我也没能及时补齐更新时间上的欠缺。其实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终日奔波于工作加班、照顾孩子、照顾病人等等琐碎事务之间,忘记自己还有部小说要写。结果,当想起来时,这部小说已经因某些原因无法打开。当发现这一情况后,内心万分的焦虑和疑惑,那种感觉,就好像前脚还带着孩子一起玩耍,转头之间孩子就不见踪影一样。找不着孩子的感觉和心情,想必当了父母的人都会身有体会。纵然我的孩子还老老实实地坐在地上玩玩具,但那个电脑里培育的“孩子”却找它不见了。内心的失落与焦虑,那是无人可知的。怎么办?只能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去打听,去问。好在,我虽不聪明,也不机灵,但就是有股子不撞南墙不回头的轴劲儿,愣是问出了具体的原因。这才知道我的“孩子”没有丢,还在它该在的地方,只不过是它的“学校”因某结原因,需要关闭一段时间,将来还会再次开放,而我与我的“孩子”也会再次重逢的。于是,我安心地等着,等着。期间,也坚持在有条件的时候,继续码字,等待着与“孩子”重逢的时候,赶紧让它再多往大长一些。

    日盼夜盼,冬盼秋盼。重逢的日子终于到来了。那一天,我似乎激动的想要去拥抱每一个身边的路人。不敢怠慢,赶紧把长久以来堆积的“思念”一股脑地注向我的“孩子”。然而此时的它,虽然样貌未变,却已然是无名的路人(当然,以前也是无名,只是有几位读者朋友给予关注罢了)。虽几经更新,然而只有字数上的累加,却少有点击与推荐上的收获。其实,即使不是这样的结果,我对这个“孩子”的期望,已经非比当初。假如说,当初“养育”他是为了种一棵摇钱树的话,现如今,我只想让它活下来,至于将来是长得人高马大还是西风瘦马,已经不再敢有什么非份之想了。于是,我每天当自己”孩子“的读者和观众,自己给自己打气,自己给自己默默点评。然而,在沉浸在自我愉悦之中时,我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对内容的自审。也正是因为忽视这个问题,导致拙作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屏蔽一年有余。再次与自己的“孩子”分离,内心倍感无奈与焦虑。这时,那股“轴劲”又上来了。经多方打听和沟通,也再次搞明白“孩子”被“关”起来的原因是因为部分文字和措辞,与“校规”不符,需要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和自行整改。只有整改到位了,才能解禁。这都不是问题,毕竟“孩子”没有丢,问题也不是很大。成长期内出现点问题也是正常的。哪个人当孩子的时候没挨过尅呢?哪个学生没被老师点过名呢?有问题不怕,只要给改正的机会和改正的方向,有了改正的决心,就一定能改好。于是,我静下心来对拙作进行改刀修补。几经努力后,终于得到责编的认可,“孩子”没事了,可以正常上学、训练了!走到这一阶段,经历这一波折,在痛定思痛之后,我自觉是变得更加理智和清醒了。到少我认识到,写网络小说,作者是要对自己码出的字,说出的话负责任的。干网络码字的活,写手不可以口无摭拦,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