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一章 如坐针毡(第1/2页)  逆水行周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州学,讲堂内座无虚席,甚至连窗外都站着人,一个个踮着脚探头往里望,人人都屏气息声,生怕些许杂音导致听不清楚上首之人的说话内容。

    名扬天下的二刘,今日在此讲课,说的是尚书,难得有机会听当世经学名家的讲解,错过了恐怕就再也遇不到了。

    许多人家境贫寒,求学之路坎坷难行,请不起老师,交不起束脩,甚至即便有些财力,想请老师都没地方请,更别说负笈游学。

    所幸黄州兴办州学,请来经学名家、“二刘”之一的信都刘焯刘士元讲学,而黄州西阳城兴旺的产业,让许多贫穷学子有了‘勤工俭学’的机会,所以州学的学生越来越多。

    如今“二刘”中的另一位,河间刘炫刘光伯也来到西阳,同样是在州学讲学,这消息令广大学子激动不已,山南各地不光求学之人,连许多学者亦闻风而动,纷纷赶往黄州西阳,要来会一会“二刘”。

    刘焯、刘炫,年少时一同求学,同受诗于刘轨思,受左传于郭懋,问礼于熊安生,这些都是前辈名家,而“二刘”却又青出于蓝。

    刘炫熟知周礼、礼记、毛诗、尚书、公羊、左传、论语孔、郑、王、何、服、杜等注,相关学问皆能讲授,能得这位名家授课,是许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尤其今日所说的是尚书。

    尚书为六经之一,上古时期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先秦时称为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中的书。

    这部书所记载的是上古史事,因为当时“尚”与“上”通用,而“书”意指史,上古时史为记事之官,书为史官所记之史,所以书又叫做尚书,即上古史的意思。

    “所谓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

    “文有六体,是为‘典’、‘谟’、‘训’、‘诰’、‘誓’、‘命’六体...”

    “尚书所记内容,上起唐尧,下至春秋时秦穆公,按着年代先后,又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刘炫是今日主讲,刘焯在一旁补充,他们考虑到今日前来听课的学子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没有一上来就高谈阔论,而是先把尚书的概念大概说一遍,然后再慢慢切入主题。

    堂下听众鸦雀无声,个个都在侧耳倾听,西阳王府记室刘文静,提前几日请了假,和弟弟刘文起一道于今日听课,昨晚他俩通宵在讲堂外排队,还差点排不上好位置。

    因为有人已经从昨日下午起就在堂外守着了。

    刘文静、刘文起兄弟身后不远处,眼圈发暗的宇文理和萧瑀、孔颖达坐在一起,三人昨晚来迟了一些,前排的好位置是轮不上了,只能退而求其次。

    此次二刘说尚书,为体现州学一贯以来秉持的公平原则,入场顺序只能靠排队,也不许他人替代排队,所以来得晚的人只能排在后面。

    宇文理不稀罕靠着自家权势插队,所以来晚了只能认命,不过讲堂的设计不错,听众席位是呈阶梯状由前往后渐渐升高,坐在后排的人也能清楚听到讲学之人所说内容,亦能看见其样貌。

    宇文理的文学水平要比同学萧瑀差些,听着听着就有些听不懂了,而萧瑀的水平又比孔颖达差一些,听到后面也有些听不懂。

    与这两位一脸困惑的表情不同,孔颖达的表情是若有所思。

    如果以阶段来划分,宇文理是处于半懂不懂,但问题太多不知从何问起的初级阶段,而萧瑀是处于半懂不懂但能问出几个重点问题的中级阶段,那么孔颖达就是在纠结,纠结自己的不同看法是对是错的高级阶段。

    当然还有第四阶段,那就是七窍通了六窍,还有一窍不通,譬如坐在第一排的某人,便是如此。

    西阳王宇文温,今日莅临州学讲堂,当然他肯定是不用排队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