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八章 草原文化的精灵(第3/3页)  守望中的草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马通常只吃新鲜的草尖,而且不同季节吃不同的草,往往十天半个月才回家一趟,哪个牧民能圈养得了?”宝音露出踌躇的倦容,“所谓的圈养,就是让马从草原上消失。”

    索多听着宝音的担心,停下了刚想迈下山坡的脚步。

    进退维谷的他,凝神冥想着

    最后,他还是把炯炯的目光投向了敖包。希望敖包能给予他一些启示。他向来如此的相信他守护着的敖包。

    可是,岿然不露神色的敖包,还是往日一般的沉默不语。

    只有它身上的经幡在与头顶上流水般的行云遥相呼应着。

    敖包山不语已是一种启示。飘动的经幡,为何就只能是与云对话?

    “那你需担些辛苦。白天把它们组成马群统一放牧,晚上再分散各家各户进行圈养。我会向上头申请四块草场,分别用作四个季节的牧马草场。不过我们必须要控制着马的数量,尽量和草原的载畜量达成一个平衡点。你觉得如何?”索多征求宝音意见道。

    宝音觉得这个方法合适,脸上终于有了一些轻松。

    “蒙古人把马驹c马奶桶放在蒙古包里的西首;马鞍朝北;套马杆放在蒙古包的西侧,而且中段一定要朝向蒙古包。”这些祖辈传下来的规矩,现在越来越在人们的生活中没有了规矩。

    人和马的兴旺c发达联系在一起。在草原文化中,马是五畜中的吉祥物,是被供拜的东西,像神一样。如果马消失了,草原文化也就没有了。这就像汉族人,即使没地,也要在砖缝里种几棵小葱。不为别的,只是一种流进血液里的天性——“心中有梁,万事不慌。”

    喜欢马是草原人血液里的天性,这种天性同样是祖辈们留下来的规矩,只可惜这种天性现在似乎正在慢慢的泯灭。

    马是草原的灵魂,是草原文化中的精灵。

    倔强的宝音和索多竟有着同样的坚守。这样的孤独坚守有何意义?

    答案如同敖包山上的经幡,在风中飘。

    比赛后,马和骑手们渐渐散去,草原恢复了原有的宁静,远处却又似乎还回荡着蒙古马急促的马蹄声和雄浑的嘶鸣,这声音挟裹在风中,飘散而去。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