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2 江阴路上(第1/2页)  再造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崇祯八年,三月十日,三位骑驴的客官,在江阴的乡间小路上缓缓行来。在这三人身后,还跟着几个人,其中两人是家仆打扮,而另外三个,则是驴的主人,本应牵驴,却被骑在驴背上的客官,远远地打发在后尾随。三人为了方便说话,并排骑行,不宽的乡道上,时而迎面走来行人,三人便让一让,但只要行人错开过去,三人又立即并作一排,接着谈论。

    路两旁是点点油菜的明黄,在这个时代,除了寺院和皇家,唯一可以用明黄装点自已的生物,便是油菜花,再过半个月,这些星星点点的明黄,将蔚然夺目,引蜂招蝶。

    从江阴码头上岸,向东南行一百五十里到苏州。本来,他们可以由长江运入运河,再由运河到苏州,但一来绕远了,二来,韩永想从陆上领略一下江南民情。这里和淮安最大的不同就是,很少见到流民,在春季的温暖,与植物的新绿中,和平而安祥。

    “这几日我说过的话,还请二者记着,以防我有什么不测,此番见着张大人,对大明的那件事,如何言说,会不会被当堂拿下——”

    “韩兄莫多虑,大人是长厚之人,学生先去探探口风,再做区处——”

    韩永从怀中掏出一沓纸,递与祝况道:“与我收好了,这几日你若无事,便抄两份,一份请孙先生保管,一份你装在罐中,兑满木灰,用蜡将罐口封好,埋了”。

    祝况依着韩永的吩咐,将纸接了过去。孙良鸣见状,待开口说些什么,却说不出,只得叹气摇头。

    韩永办完了这事,道:“十年后,江阴出了个典史阎应元,死守江阴城,鞑子军中的汉奸将领劝降,阎应元道,大明有降将军,无降典史,将江阴守城守了许久,最后城破,玉石俱焚。我记得阎应元是武举,似是北直隶通州人”。

    孙良鸣道:“学生这便问问江阴典史姓甚名谁”,说罢勒住了牲口,欲等后面跟着的土人上前,以便询问。

    韩永笑道:“此事还有十年,孙兄问早了”。

    孙良鸣这才发觉自已忽略了十年后这三个字,他笑了笑,道了一声惭愧。

    韩永忽然想起一事,问道:“这里可有一处马镇?”

    片刻后,尾随在后的几人到了孙良鸣跟前,几个当地人说着土话,只有孙良鸣可以勉强能听懂。孙良鸣与他们交谈了几句,对韩永道:“倒未曾听说有马镇,只是此处名马公桥”。

    韩永道:“多半是这里,后世,我曾在这务过工,马镇在江阴县城南,江阴县与无锡县交界处,县城的位置应不会变的”。此时的无锡县与江阴县,均属常州府。

    孙良鸣又与土人说了几句,对韩永道:“这里正是江阴县与无锡县分界处”。

    韩永道:“有个叫徐霞客的,便是此地人,霞客是其字,还是其号,我也忘了”。

    孙良鸣又问土人,但土人和徐霞客又不是一个村的,哪知道这些,只是摇头。孙良鸣又说了两句,这三个土人和两个佣人,便坐在路边歇息,而孙良鸣等人打驴前行,以拉开和他们的距离,好说话。

    孙良鸣问道:“徐霞客有何事迹,竟名留后世?”

    韩永道:“游山玩水之余,写了本游记,我亦是不解,一本游记罢了,又不是《本草纲目》,因何这等地受捧”。

    孙良鸣便问何为《本草纲目》,韩永说了,孙良鸣心道要紧,不由暗暗牢记。此时,李时珍已故去数十年,但直到清代,人们才重视《本草纲目》,那时,此书早已被传教士传到欧洲,李时珍在西方出名要早于国内。

    祝况道:“不知这位徐霞客先生是当世人否,已然到了近前,何不访访?”

    韩永道:“也不是甚要紧之人,访他做甚?世间,写字能出名,作诗能出名,游玩也能出名,比卢象升袁崇焕还出名,公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