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88 章(第1/4页)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的。

    不要说岳飞,就是张俊和王德这两名率先撤兵的将军,都得到了临安府朝廷给予的战斗英雄级别的待遇。

    结果是,在临安府官民的一片嘘声之中,张俊和王德两人两袖金风胸配红花,得意洋洋去西湖划船玩去了。

    岳飞的做法与其他人截然相反,他把朝廷的赏赐全部推了回去,而且在回函之中的遣词造句充满了棱角,让某些人坐立不安:“今则虏骑寇边,未见殄灭,区区之志,未效一二。臣复以身为谋,惟贪爵禄…万诛何赎”!

    岳飞这封回函大概的意思是:什么功劳都没有,还要为自身打算,贪图钱财官位,杀一万次都不够。

    很明显,岳飞的话中有话,直指秦桧、张俊、王德等人,让这些人对号入座,正视自己拙劣肮脏的勾当。

    紧接着,岳飞再次要求辞职。

    PS:谢谢zhuxyhh01大大、错花心大大、靓女007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六十八章: 两个原因

    形势一片大好之下,为什么高宗皇帝还非要岳飞收兵不可?

    对于这个问题,历史学家们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说法;而其中最流行的一种说法,非“把柄论”莫属。

    “把柄论”的支持者认为,金国的手里拿着南宋高宗皇帝最为担心和致命的一个把柄---高宗皇帝的同父异母大哥,前朝的钦宗皇帝赵桓。

    “把柄论”的说法是,一旦岳飞真的攻入金国,把钦宗皇帝迎接回来;或者岳家军把金国打急了,金国也会把钦宗皇帝给推出前台,让前方将士、南宋朝廷以及高宗皇帝难堪,甚至能够威胁到高宗的皇位,云云。

    “把柄论”的理论根据是:钦宗的帝位是源自于他的父亲徽宗皇帝,而高宗的帝位是源自于张邦昌的赠送,或者说是间接源之于金国。

    也就是说,虽然钦宗已经沦为金人的阶下囚,但只要他一天不宣布放弃帝位,他赵桓依旧是宋朝法统上的正宗皇帝;而在任的高宗皇帝赵构只能算是临时暂代,又或者说是违章建。

    “把柄论”最重要的一个论据就是完颜兀术的遗书---《临终遗行府四帅书》,完颜兀术在他的遗书中如此写道:“吾天命寿短,恨不能与国同休。少年勇锐,冠绝古今。事先帝南征北讨,为大元帅左都监,行营号太子军,东游海岛,南巡杭越,西过兴元。北至小不到云城,今契丹、汉儿、侍吾岁久。服心于吾。

    吾大虑者,南宋近年军势雄锐,有心争战,闻韩、张、岳、杨,各有不协,国朝之幸。吾今危急,虽有其志,命不可保。遗言于汝等:吾身后,宋若败盟,任贤用众,大举北来,乘势撼中原之心,复故土如反掌,不为难矣。吾分付汝等。切宜谨守,忽忘吾戒。如宋兵势盛敌强,择用兵马破之;若制御所不能,向与国朝议计,择用为辅,遣天水郡公桓安坐汴京。其礼无有弟与兄争,如尚悖心,可辅天水郡公,并力破敌。如此又可安中原人心,亦未深为国朝患害。无虑都一也。

    宋若守吾誓言,奉国朝命令。时通国信,益加和好,悦其心目,不数岁后,供需岁币,色色往来,竭其岁赋,安得不重敛于民,江南人心jiān诈,既扰乱非理,其人情必作叛乱,无虑者二也。

    十五年后,南军衰老,纵用贤智,亦无驱使,无虑者三也。”

    这份遗书的重点其实就是一句话---宋若败盟,遣天水郡公桓安坐汴京。

    天水郡公桓指的就是宋钦宗赵桓。

    换而言之,连完颜兀术也都认为,宋钦宗赵桓是制约南宋朝廷和高宗皇帝的最有力的武器。

    对于这样的一份《临终遗行府四帅书》,只能一笑置之。

    首先,这一份所谓的遗书,他的出处竟然是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