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40 章(第1/4页)  儒家的处世之道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以后,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织常备军,加强训练,南征北战。几年时间,齐国以国富民强。公元前651年,在葵丘召集诸侯会盟,成为春秋初期第一个霸主。

    这就是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的故事,也许能给现代企业一些已经被模糊淡化的启发吧!

    第38章 圣人之道,推崇理想的人格(1)

    内圣外王是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在内成圣,发之而外为王道。儒家理想人格的实现首先是通过内省和践行修身的途径来达到的。内省指通过积极的内心活动,使道德达到心灵的自觉化。内省是一种反思过程,即通过“三省吾身”、“反求诸己”,在推敲、析虑、感悟中弄清是非和善恶。践行属于人格完善的行为阶段,它把内省所得的道德观念通过实际行动贯彻到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之中,把内心的心理功能释放出来,用于“爱人”、“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圣外王,圣人之道,成就君子人格

    内圣外王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对中国社会的政治、lún理、哲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政治lún理一体化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它讲究内修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之功。它不仅对传统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今天,对于重塑我们的理想人格,和培育弘扬当代中华民族精神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儒家的思想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内圣”是指个人通过提高自身的心xìng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或者说是理想的境界;“外王”是指个人把这种高尚的心xìng修养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用这种高尚的心xìng修养来治国安民。孔子说的“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就是内圣外王的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其中“修己”是“内圣”,“安百姓”是“外王”。“圣”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就是“圣人”。然而人一旦达到这种境界,就会释放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果把这种精神上的东西实践到人民的政治生活中,或者说实践到国家的治理中,就必然会成就“外王”的事业。虽然内圣外王很难做到,但是儒家还是将其作为了最高的政治理想。内圣是内在的,外王是外在的。内圣外王,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继孔子之后,孟子、荀子对“内圣外王”的理想作了进一步阐发。就“内圣”而言,孟子明确地提出xìng善论,荀子提出了慎独的思想;就外王而言,孟子在xìng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仁政思想,荀子主张行“王者之政”,并强调“庶人安政”。

    孟子说过一句至今还对人们心灵产生冲击力的精粹的句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所回答的是两个问题就是:“内修”和“外推”,用比较流行的话来说,一是“内圣”,一是“外王”。这一思想孟子不止一次地表达过,他说,“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尽心上》)他还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滕文公下》)可见它在孟子心中的分量。所谓“内圣”就是改造自我,所谓“外王”就是改造世界。

    “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体系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其实质就是强调道德人格对于个体生命价值的意义,认为主体的道德人格是一切社会价值存在的终极依据。首先,要成就君子人格,只有潜心于道德人格的修养磨练,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等修身功夫,将道德实践的经验内化到主体的心理结构之中,使主体逐步凝聚、积淀起一种强有力的道德精神力量,完成“内圣”的实践功夫,才能谈得上人之为人的价值尊严,才谈得上通过社会实践,将自我内在的人格力量外化于世俗社会的价值创造之中,最终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