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4 章(第3/4页)  喋血东线-苏德的较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老边界线以内领土上的敌人扫除干净。在东线中部地区继续保持对德军的压力,使德军不能对其翼侧进行增援。

    无疑,德军对这次攻势早有觉察。驻守列宁格勒地区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屈希勒在1943 年底就向希特勒提出在苏联发动进攻之前有步骤地撤退,撤至波罗的海国家与苏联边界线附近的“美洲豹”防线。刚愎自用的希特勒立即驳回了屈希勒的建议,他认为自动放弃土地是一种耻辱,他更担心德国的退却会使芬兰丧失对德国的信心。于是,倒霉的屈希勒只好回到战场,坐等苏联人发动进攻。

    打击很快就降临了。1 月14 日,奥拉尼恩巴乌姆桥头堡pào声隆隆,杀声震天。费久宁斯基率第二突击集团军向守敌发动猛攻。德军在拼死抵抗之后,伤亡惨重,被迫退却。

    这次战斗是一系列打击的开始。进攻桥头堡的苏军隶属于列宁格勒方面军,由果沃罗夫大将统领,从左翼向德国北方集团军群主力第十八集团军发起攻击。与此同时,梅列茨科夫大将指挥的沃尔霍夫方面军向右翼突破。到1 月19 日,左翼苏军击毙德军2 万多,占领了红村和罗普沙。右翼苏军歼敌1.8 万人,并解放了诺夫戈罗德。

    屈希勒十分清楚,苏军的作战意图是从两翼包围第十八集团军,聚而歼之。为了摆脱这种可怕的钳形攻势,屈希勒向希特勒苦苦恳求将已处于困境之中的第二十六军和第二十八军撤到列宁格勒到楚多沃铁路线的中间地带,希特勒冷冰冰地拒绝了。几天之后,这个中间阵地便在苏联人的控制之下了。

    被围困的德军吃尽了苦头,风吹雨淋,饥寒jiāo迫。物资供给线几乎中断,陆军野战师溃不成军,有些步兵师几乎所有的团长和营长都已阵亡。危言耸听的谣言在前线四起,人心惶惶,风声鹤唳。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忍无可忍的屈希勒在1 月18 日自作主张,命令第十八集团军撤到卢加河一线,事实证明这一举动暂时挽救了第十八集团军覆亡的命运。但希特勒闻听此讯大为恼火,他在当天的会议上说,三年来的经验证明,凡是为了缩短战线或建立更巩固的防线而放弃原阵地的,他肯定也守不住新阵地。而屈希勒的错误在于,他首先想到的是撤退而不是如何坚守。第2 天,屈希勒被解除职务,取代他的是有“防御勇士”美誉的莫德尔将军。

    莫德尔临危受命,指挥这场艰苦的防御战。希特勒为了给他打气,从中央集团军群调来2 个师供他差遣。但莫德尔显然也无法挽回崩溃的局面,当他调动力量全力顶住左翼进攻时,右翼的第十六集团军又遭到波波夫大将麾下第二波罗的海方面军的越来越猛烈的攻击。整个集团军群再次面临全军覆没的险境。莫德尔硬着头皮向元首请求撤退。2 月15 日,希特勒不得不同意将北方集团军群从苏联撤到“美洲豹”防线。就在这一天,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在卢加城胜利会师。此后,苏军继续向西推进,至2 月底已逼近纳尔瓦、楚德湖东岸、普斯科夫、奥斯特罗夫一线,与德军呈对峙状态。这一战役宣告结束。

    这一战役共打死德军9 万人,俘虏7200 人,彻底解放了列宁格勒市和列宁格勒州。但是,苏军未能扩大战果,将德军主力聚歼,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究其原因,列宁格勒和沃尔霍夫这两个方面军由于长期进行阵地防御,参谋机构与部队缺乏锻炼,据苏方资料说,特别是在进攻战的协同与支援方面,经验尤为不足。据说,德北方集团军群得以安然无恙靠的就是这一点。当然,恶劣的气候条件也帮了德国人的大忙,初期的大雪、浓雾和后来的解冻、雨雪使能见度极底,空军和pào兵很难对陆军实行支援。大量的坦克陷在森林沼泽地里寸步难行。所有这一切都迟滞了苏军的进攻。

    列宁格勒地区的战役进行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