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络中国的地方政府。当然,这遭到了guó mín dǎng政府的严重抗议。 ]
于一九五○年十月派出大军(以志愿军名义),支援北朝鲜作战。一九五三年七月,战争终于在三八线停下来。众所周知,中国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自那以后,中苏两国在台湾、印度支那问题上继续采取协调一致的态度。中国在科学技术上获得了苏联的援助,在军事上也得到了大量的武器和弹yào。但是,到一九五六年,赫鲁晓夫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美苏和平共处路线之后,中苏关系出现裂痕。一九五九年,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从此,中苏对立公开化,到六十年代双方的争论已变得相当激烈。尽管如此,在越南战争中双方还是继续支持越南。但是,到一九六八年发生捷克事件和一九六九年发生达曼斯基岛(珍宝岛)事件后,两国的对立越来越升级了。那以后的中国,一方面继续同苏联作对,一方面接近美国和日本。而这一切,北京是在“反霸”的名义下进行的。
结果,中国于一九七九年四月向苏联通告废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年后的一九八○年四月,中苏同盟名实俱亡了。
五、中苏合作的原因
如上所述,自日清战争以后,中苏(俄)之间先后缔结过三次同盟,一次互不侵犯条约,每次都未给中苏关系带来好结果,每次都是中国上了苏联的当。之所以会如此,主要原因虽然在于日、苏(俄)、中、美在亚洲尤其是中国东北的力量对比,但也不能否认同中国国内的形势有很大关系。战后中苏贸易的变化是判断中苏关系变化的一个因素,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年代 出口 进口 总计(百万美元) 年代 出口 进口 总计(百万美元)
1950 160 135 325 1965 225 190 415
1951 305 445 750 1966 145 175 320
1952 415 550 965 1967 55 50 105
1953 475 690 1,165 1968 25 60 95
1954 550 720 1,270 1969 30 25 55
1955 645 1,055 1,700 1970 20 25 45
1956 745 715 1,460 1971 75 80 155
1957 760 545 1,295 1972 135 120 255
1958 880 635 1,515 1973 135 135 270
1959 1,100 955 2,055 1974 140 140 280
1960 850 815 1,665 1975 149 129 278
1961 550 365 915 1976 179 239 418
1962 515 235 750 1977 177 161 338
1963 415 185 600 1978 254 238 492
1964 315 135 450
① 1969-1971年的贸易正值中苏关系恶化时期。
② 1972年以后贸易额增大,可以说是恢复到了五十年代的状态。这同中国总贸易额增加是有关系的。
第二节 导致中苏战争的各因素
中苏两国各在它们漫长的边境线上部署着大军,而且两国居住在边境附近的人民在生活、民族、宗教上又有很多相同之处,因此纠纷很容易发生。但是这些纠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