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试想,如果香港的青年在本地都无法与内地青年竞争,那么,他们岂有信心与能力到内地去发展。其实,内地专才来香港工作不仅有利于香港经济的发展,也是香港青年磨砺自己的一个绝好机会。如何利用其机会,就在于各人如何修行了。
总之,对港人来说,内地有许多大展拳脚的机会,关键在于你是否有能力来施展。
(2001年5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72节 港商如何才能融入内地经济
中国“入世”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将向全世界开放了!面对着这诱人的商机,面对着中国这个深不可测的市场,世界各国的商人都跃跃yù试,都希望千方百计地尽早进入中国市场。欧美国家是这样,东南亚国家也是如此,看看菲律宾第一个推出对中国护照的免签证,看看新加坡政府出面组成中国工商会,看看印尼对中国投资者的企望等等,都表明了国外的政府与商人已经看到中国经济这“一枝独秀”诱人之商机。境外其他地方尚且如此,具有人缘、地缘、国家缘的香港岂会落于他方神仙之后?但是在这蜂拥而至的热闹中,“懂行的看门道、不懂行的凑热闹”。香港投资者如果不能真正地了解中国的国情,不能融合到内地的经济生活中,那么不仅不容易进入中国市场,即使你进入了中国市场,你也可能是无利可图。而任何无利可图的生意对一个商家来说都是不愿意做的。
对于内地的经济运作,无论是现代的经济理论,还是港商以往在境外的经验可能都会无用武之地。因为,中国一些具体的实际情况可能让你百思不得其解。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就可能明白其中的一二。2001年,中国证券市场发生的两件最大的事情,大多数港人可能都会知道,应该也会感触很深。一是B股对国内有资格的投资者开放;一是国有股减持。B股开放为什么能够使部分投资者一夜暴富,并大张其道。就在于这些投资者能够紧紧地抓住“国家政府”这个中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变量,相信“国家不会不管B股”。相比之下,原本有利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利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有利于理顺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调整的“国有股减持”却失败了。因为,政府只考虑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没有考虑有决定作用的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可见,决策者与投资者的成败在于能否从合适的角度看清中国经济利益的格局,能否认真地考虑这背后的最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这也就说明了,港商进入中国做生意,不仅要知晓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各种文件与政策,而且应该了解其所从事生意的经济利益格局,应该考虑其所从事生意之后的最大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当然相应的原则,相应的规定你得坚持,但在其原则背后应该会有更多的灵活xìng。如果仅仅是依赖清清楚楚的规定,仅仅以过往的法治文化行事,那么你可能无法进入该市场,即使进入该市场也可能会被摒弃之外。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入世的承诺,这些仅是中国确立市场体制的基础或原则,如何把这些原则转化为具体的政策还有一段不短的路程要走。特别是在目前政府主导经济的情况下,无论是中央政府各部门,还是地方政府,它们都会千方百计地利用现有的政策或制定一些相关的政策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些政策或规定看上去冠冕堂皇,实际上都是在保护自己的利益。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最近国家计委为了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下文取消农民入城暂住证、务工证、进城计划生育费等费用。但是中央的文件是下达了,而要在地方落实却难上加难。中央下文后,有记者到北京相关部门采访此事。相关部门负责人就说,一则他们到现在没有收到此类文件,二是即使是收到了该文件,还得通过地方人大会议通过决议或制定法规来取消其只有规定才可真正落实执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