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4 章(第3/4页)  炒作?没事找事的事件营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准的发布。2000年9月1日发布的新标准有强制xìng的特点,自2001年9月1日起,企业必须根据生产工艺的不同,在产品标识上注明是“酿造”还是“配制”。检验证实,酿造酱油不存在三氯丙醇问题,已成为中国酱油生产企业的心腹大患的三氯丙醇存在于配制酱油必需的原料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中。

    这份申请文件称,新国家标准将会改变广式酱油的风味,直接影响销路和出口。原因在于,广式酱油在酿造酱油中加入草菇或海产品提取液。按新标准,这类酱油既不能归入配制酱油;同时,国家标准中一些技术要求与广式酱油的发酵特点相冲突。

    资料显示,目前广式酱油已占到全国产量的40%,出口50%。这份公文可谓非同小可,因为对它的处置,将关系到广东省500余家、福建等省数百家广式酱油生产企业的生死。

    3月17日,酱油国家标准的参与制定者石家庄珍极酿造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召开国家酱油标准宣传会。会上,权威人士证实:这份申请已被有关部门否决。

    中国调味品协会会长卫祥云明确表示,制定广式酱油标准是不可能的。起草一个这样的地方xìng标准,国家标准的权威xìng就不起作用了。他同时解释,这并不表明广东的厂家都抵制国家酱油标准,提出制定广式酱油标准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中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郝煜透露,1999年12月,专家审定标准时,广东地区就提出添加了草菇的广式酱油应如何定xìng的问题,当时就得到明确答复:只要没加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就应列入酿造酱油。而酱油国家标准的起草者之一、珍极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林认为,从制定广式酱油标准的提议看,属于理解上存在一些误会,配制酱油特指的是酿造酱油和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的混合物。

    “酿造”与“配制”谁优谁劣?

    2001年初,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一份文件中也提到,最近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抽查了6省(市)市场销售的93种品牌的酱油,经检测,三氯丙醇含量按“欧盟标准”考核,不合格率达84%;按我国行业标准(SB10338-2000)考核,不合格率达41%。

    郝煜认为,欧盟的标准太高,实际上三氯丙醇达到一定量才可能致癌。但是,制定出国家标准,规范中国酱油市场,告诉消费者什么酱油可能含三氯丙醇,这是非常必要的。

    据卫祥云介绍,1975年,原商业部在青岛召开全国调味品工作会议,才开始制定酱油标准,对酱油进行化验和检验。此前,中国没有酱油标准。长期以来,酱油、食醋只有行业推荐xìng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特别是没有明确区分“酿造”与“配制”,消费者的知情权根本无法得到保障,也给管理造成了漏洞。查处起来很困难,假冒伪劣产品也屡禁不止。此次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和国家国内贸易局发布的条文强制xìng行业标准,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规范调味品行业,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人民健康而起草制定的。

    郝煜告诉记者,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今年2月16日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技术监督局和计委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主要工农业品的目录修订版的通知》。列入国家控制的重点工农业产品目录产品有6个原则:国家鼓励重点发展的产品、重要的工农业生产资料、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产品、代表行业水平能带动行业技术进步的产品、节能降耗合理利用资源环境生态效益的产品、提高产业素质的基础件元器件。酱油和食醋作为“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产品”列入其中。

    卫祥云说,目前,许多企业都在积极宣传和贯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