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68(第1/3页)  雪松三部曲之创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卡车出北城钢铁厂大门直奔正东,开行十六点五公里到达,然后沿广场西侧折向正阳门,此时,车厢上人们的目光都投向刚落成不久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哎,”杨永田拍了一下身边熊卿望的肩膀:“小熊,知道吗,建设人民英雄纪念碑,还有你师傅的一份功劳呢!”

    小熊点点头:“知道,《北钢报》上报道过。”

    宋双岭等一些新来的人不了解此事,便问道:“啥功劳啊,杨队长,你给咱讲讲。”

    熊卿望师傅叫康赞齐,是北城钢铁厂修建系统一名起重工。

    人民英雄纪念碑为解放后在北京兴建的首座大型建筑,于四九年九月三十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建立。经筹备,五二年八月一日破土动工,至五八年五月一日落成。整个碑以一万七千余块花岗岩、汉白玉石构成,其中,碑心石为采自青岛浮山的一块极为罕见的巨型紫红色花岗岩整石,长144米、宽272米、厚3米,重320多吨。

    由于没有大型起重机械,巨型碑心石等的吊装成了建设纪念碑的核心难题。为此,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向北京规模最大、大型建筑及设施建设经验最丰富的北城钢铁厂求助,赵天鸿立刻派出以当时北城钢铁厂唯一一位八级起重工康赞齐为首的支援小分队。

    北城钢铁厂起重工班底来自民国时期天津架子工,有着用简陋工具建设洋楼大厦、现代桥梁等工程的经历,又在北城钢铁厂炼铁炉、热风炉、储水塔、送风机等的建安中历练了技能。解放后,厂里集中锻、铆、焊等工种成立修理部,包括三十多人的起重工段,并制备了成套专用工具。通过理论学习,起重工们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轮轴、杠杆、滑轮与钢丝绳等受力的计算方法,如虎添翼。

    康赞齐查看了建碑地点及周边环境,阅读了纪念碑设计图纸,经周密思考,向承建工程的经理、主任与工程师提出了详尽吊装方案。

    不久,一套颇具气势的吊装设备在广场上矗立起来:主抱杆高达60米,副抱杆亦有48米,其杆头恰在碑顶部中心线上,与主抱杆成15°夹角,使做功效率达到最佳值;为适应五年左右的较长工期,主抱杆不用常规枕木基础而改为坚固的混凝土基础及埋设螺栓固定;为吊装超重石料,拖拉绳设计为10根直径1英寸的钢丝绳,总长度达200米,配以能承重330吨、10乘10的特制滑轮组;抱杆各转动、受力部位设有灵巧的滚珠轴承转盘、整位装置,保证运转自如、安全可靠。

    承建方经理双手叉腰仰望着这套装置,赞不绝口地说:“康师傅,您真是起重专业的行家,就是鲁班再世、诸葛重生,我看也不过如此!这回有了它,工程就算成功了一半儿!——今后一切都按您说的办,我们是一百个放心哪!”

    之后的施工中,一万七千多块石料都经由这套装置的“手臂”顺利就位,包括五三年十月十六日,运抵广场的巨型碑心石也仅用两小时便被稳稳当当准确放置在预定位置。康赞齐与他的小分队用智慧和勤奋为北城钢铁厂赢得了崇高荣誉。

    一车人听罢讲述都说:“太棒了,咱这回出去可得好好干,千万别给北城钢铁厂丢了脸!”

    穿过正阳门右侧由水闸改建成的拱形门洞,卡车停在了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前的小广场上。这儿老百姓俗称“前门火车站”,它西南侧便是繁华热闹的大栅栏儿。

    这是北京城第一座火车站,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其实,若不是愚昧造成的恐慌与抵触,京城通火车的时间会更早。清人李岳瑞在《春冰室野乘》中记述:“同治四年(1865年)七月,英人杜兰德以小铁路一条,长可里许,敷於京师永定门外平地,以小汽车驶其上,迅疾如飞。京师人诧所未闻,骇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