鬯。”临大震惧,能安而不自失者,惟诚敬而已,此处震之道也。
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动于yù也。yù牵于前而求其止,不可得也。故艮之道当“艮其背”,所见者在前,而背乃背之,是所不见也。止于所不见,则无yù以乱其心,而止乃安。“不获其身”,不见其身也,谓忘我也。无我则止矣。不能无我,无可止之道。“行其庭,不见其人。”庭除之间至近也,在背则虽至近不见,谓不jiāo于物也。外物不接,内yù不萌,如是而止,乃得止之道,于止为无咎也。
明道先生曰:若不能存养,只是说话。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yù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也。
李吁问:“每常遇事,即能知cāo存之意。无事时如何存养得熟?”曰:“古之人,耳之于乐,目之于礼,左右起居,盘盂几杖,有铭有戒,动息皆有所养。今皆废此,独有理义之养心耳。但存此涵养意,久则自熟矣。‘敬以直内’是涵养意。”
吕与叔尝言患思虑多,不能驱除。曰:“此正如破屋中御寇,东面一人来未逐得,西面又一人至矣。左右前后,驱逐不暇。盖其四面空疏,盗固易入,无缘作得主定。又如虚器入水,水自然入。若以一器实之以水,置之水中,水何能入来?盖中有主则实,实则外患不能入,自然无事。”
邢和叔言:吾曹常须爱养精力,精力稍不足则倦,所临事皆勉强而无诚意。接宾客语言尚可见,况临大事乎?
明道先生曰:学者全体此心。学虽未尽,若事物之来,不可不应。但随分限应之,虽不中不远矣。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此是彻上彻下语。圣人元无二语。
伊川先生曰:学者须敬守此心,不可急迫,当栽培深厚,涵泳于其间,然后可以自得。但急迫求之,只是私己,终不足以达道。
明道先生曰:“思无邪”,“毋不敬”,只此二句,循而行之,安得有差?有差者,皆由不敬不正也。
今学者敬而不自得,又不安者,只是心生,亦是太以敬来做事得重,此“恭而无礼则劳”也。恭者,私为恭之恭也。礼者,非体之礼,是自然底道理也。只恭而不为自然底道理,故不自在也,须是恭而安。今容貌必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