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瓷器鉴定培训(第4/6页)  谢河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土味越浓。

    请来沈阳故宫和民间古董鉴定的前辈登台传艺。

    这是一只青花碗,外面画的是缠枝花卉,碗内画的是团花梵文,落款“大明宣德年制”。不过,眼前这碗是景德镇小窑的高仿,是一流仿手的作品,买卖双方明码标价。来源于文物商店。市场上对仿古瓷有很大的需求,随着存货的减少和征集难度的加大,文物商店会拿出一些库存的瓷器,到景德镇去请人仿制,限额生产几十件,全方位高仿,产品也往往按照新仿的价格出售。

    高仿瓷也分三六九等。仿窑主基本上都是在家里建作仿,雇用优秀的窑头、火工、画师,并且产品采用传统的柴窑烧造——柴窑固然能够保证仿制品“到味”,但因其费用高昂、占用空间太大、烧造程序复杂,令很多小作坊“望而却步”,烧一窑要消耗松柴4卡车,时间是22个小时。一般来讲,这样的它是退隐也好,逃避也好,反正袁秋华觉得真是挺值,认为首先就是老百姓,对一个老百姓来说,时代不是你所能操控的,所以时代怎么样对你并不重要,你怎么样很重要。就像真正的读书人,不管哪朝哪代,生活虽然不同,但面对民族大义,文化传承,选择却始终如一。

    文化基本是玩出来的,古玩是成年后的玩具”。玩家大多以“玩”为旨,图的是乐。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的收藏圈,古玩行内小型拍卖会上,客户有不少是玩家,他们身份各异,大多不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他们只是比别人多一点闲钱和多一点对古玩的兴趣。他们今天买明天也可以卖,高兴就买,不高兴就不卖,但如果是心头好,给再多钱也不卖。这就是玩家,不强求系统收藏,也不讲究利益回报。讲求“安心”二字,心不安,则玩得不开心。在那个信息不对称,玩家们如鱼得水,买得容易,卖得开心。

    什么是“玩”?就像熟人一样,你不但能了解他的家事,甚至也知道他的脾气秉性和兴趣爱好。再熟的人,你坐在屋里,他一说话,你就知道他来了。再进一步,他一咳嗽,你就知道是他。再熟一步,他不说话,你听到他的脚步声就知道是他。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为什么也懂得古玩了?这部分人是通过多年的实践,从感觉意识方面掌握了一些辨伪要领,但他们多数只能识别,不能解释。同时也只能凭经验大概进行真伪的判断,不讲理由,也不讲证据。

    文物发展的不同,历经可简单归结为:夏—陶,商—铜,周—漆,汉—玉,唐—俑(造像),宋—瓷,明—木,清—画。

    国内的文物交流有三大形式,一是由政府及私人设置的文物公司,有出口的特权。二是政府批准成立的拍卖机构。三是民间旧货市场和收藏者之间的交流。文物拍卖以近现代为主,以海外回流宋代以前文物为辅。但重要的青铜器、石刻、玉器、陶器、俑像、漆器则由于文物法的限制难以进入拍卖行,这些文物基本处于民间私下交流状态。交流总量以明清文物及近代书画为最大,其它则相对较少,但赝品的泛滥与无制。

    有些民间出土和流散的古玩,不会让体制内的专家们鉴赏。说穿了,有些古玩文物并不合法,而且认为他们的鉴定水平差得远,用不着求助他们鉴定,同时也没有必要给自己找麻烦。所以不具备交流沟通的条件,更不会进行买卖交易。古董商不与那些不懂鉴赏古玩的人,进行交流和交易。主要因为这一群体不懂得欣赏,没有共同语言和沟通的基础,不但不懂得历史价值及收藏价值,且不懂得养护古玩,有的甚至损毁文化遗存。真正内行的古玩商,实际上舍不得把古玩卖给不懂、不爱古玩的人,真正的古玩商,内心喜欢酷爱古玩,并不是完全为了金钱,如果卖给他们会被看做毁老祖宗。古玩商对这些人,要么不交易,要么只有资格玩赏一些赝品罢了。

    古玩这一行,包罗万象,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傲慢和咄咄逼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