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之志,又岂能靠武侠小说大师的名声所容纳?
金镛决定在报业闯出一条路来!
稿酬和版税,使金勇有一笔较丰的积蓄。于是他找到他的同乡、中学同学沈宝新,拉他下海。金庸出8万,沈宝新出2 万,合股把10万港元押进前途未卜的事业。
在香港,金镛有“大侠”之称号。以一支秃笔起家而成巨富,在中国确属少有。
香港的报人,商人文人参半。
商人办报,最典型的是胡氏家族,以较雄厚的实力,以经商的方式,鼎立于报林不败。
文人办报,较著名的有《大公报》费彝民、《文汇报》李子诵、《新晚报》罗孚、《晶报》陈霞子,等等。他们都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前三位,是高级受薪人员;后一位陈霞子,文笔犀利泼辣,经营却略逊一筹,。
一般来说,文人办报,名气显赫,但财气往往稀薄。老一辈文人,重义轻利。战后一代文人,通常是主义“于我如浮云——更着重自身利益。
谁都知道在商言商,真正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
他们在港岛中环租了一套小小的写字间,作为报馆。金勇任主笔兼总编辑,沈主新任经理包发行。编辑多时有两位,一位是诗人柯达,他未做满一个月即离去;后来潘粤生加盟。
1959年5月20日,《明报》正式创刊。在“发刊词”中,金镛阐明办报宗旨:维护“公平与善良”。
最初的明报,是四开大的小报。一版是时事新闻,二版是娱乐消息,三版是小说连载,四版是社会新闻。当时的大报大部是十多二十版,与其相比,明报连小儿科都算不上。
在香港,创办了若干期又停刊的报纸数不胜数。《明报》幸免夭折,很大的原因是他的武侠小说支撑着。《神雕侠侣》每日一篇,每篇2000字。当时许多人并不知“金镛”与“查良镛”是一个人,都甚觉奇怪:查良镛任主编的小小《明报》,凭何种魔法,请来金镛这大手笔为其专写武侠连载?
数月之后,金镛四处招兵买马,觅得雷讳坡、龙国云、韩中旋等人。《明报》改为对开大报。
《明报》创刊的最初两年,招牌菜有:金镛的小说连载、柳鸣莺(雷炜坡)的“伶星专栏”、简老八(简而清)的马经、识途老狗(汪昆)的澳门狗经。
《明报》的副刊阵营较强,其中以武侠这道招牌菜最吃香,读者为追金镛而买《明报》。这在金镛的预料之中,但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他希望读者喜爱《明报》的所有内容,尤其是头版的时事新闻。
创刊初期,沈宝新管营业,金镛负责编务,潘粤生作他们的助手。尽管他们不断更改副刊内容,改变新闻路线,金镛更是抱病撰写《神雕侠侣》,但是《明报》还是一步步滑向“声色犬马”之路,销量在千份之间起伏,第一年亏空严重。”
《明报》的老员工都记得他当年辛劳的身影,一方面经常要通宵写稿,另一方面又为经济问题苦恼不已。有传说,一段时间他要靠典当来维持《明报》。
据《明报》老职员回忆:“查先生那时候真的很惨,下午工作倦了,叫一杯咖啡,也是跟查太太两人喝。”那时,金镛住在尖沙咀,深夜下班时天星小轮已停航,要改乘俗称“哗啦哗啦”的电船仔渡海。每当他们深夜下班时天星小轮早已停航,只好改乘电船仔渡海,但每次要等齐六个人才能开船,船费比较便宜。如果要即到即开,需要包租费三元。他们夫妇宁愿捱着深夜凉飕飕的风等待,也不愿包船过海。咖啡、渡船不过是其中两个平常的故事而已,当年的艰苦可想而知。
倪匡曾说:“《明报》不倒闭,全靠金镛的武侠小说。”当时金镛的武侠在《商报》上连载已拥有大量读者。许多人为了看金镛武侠,开始关注《明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