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5 章(第1/4页)  希特勒的“原子弹”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战场杀伤武器原子弹。当战争的深沉夜幕笼罩全世界时,人类拥有核武器的黎明已经泛出微光,原子弹研制的大门被撬开了一条缝隙,撬门者就是奥托•哈恩。

    3“铀项目”登场

    现代物理学的革命xìng飞跃发生于欧洲战事一触即发之际,不少德国科学家洞察到隐藏于其背后的潜在军事价值。1939年4月,哥廷根大学教授格奥尔格•约斯及弟子威廉•汉勒联名致信帝国教育部部长伯恩哈德•鲁斯特,在指出开发使用核能量可能xìng结果的同时,也谈及核bàozhà物概念;汉堡大学教授保罗•哈特克则在呈送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的函件中,直截了当地将研发核zhà弹的可行xìng问题摆在了台面上:“第一个利用这种核bàozhà物的国家,将拥有其他国家所无法超越的优势。”这两封信函可以被认为是“铀项目”进入德国官方议事日程的前奏曲。

    正文 二、从铀核裂变到世界“裂变”(1939年)(..

    :2010-6-26 8:27:36 本章字数:737

    鲁斯特是第一个做出“官方反应”的人,他将约斯-汉勒的信批给帝国研究委员会,责成亚伯拉罕•埃绍(帝国物理-技术学会会长)处理相关事宜。埃绍手持部长批文,于1939年4月29日组织召开了一次“核物理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还诞生了个“铀俱乐部”,然而从日后运作形式可以看出,所谓“铀俱乐部”从来就不是一个有序的组织,更非常设机构,只不过是对参加“铀项目”研究的部分科学家的集体称呼。

    军方对核裂变发现所蕴含的重要意义有非同一般的认识,所以对哈特克信函的反应也务实得多。作为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直属机构,陆军军械局是军方独立研制和开发工作的主管部门,局长是出色的军事技术专家、第一位被选入普鲁士科学院的卡尔•贝克尔。非凡的学识与敏锐的思维使这位“将军教授”对核裂变的实用价值具有深刻理解,他意识到涉及军事用途的项目是不能“越位”委派给军方以外研究机构的,于是便利用自己的职务优势,毫不客气地将“铀项目”给抢了过来:铀研究归军械局统筹安排,具体事务由bàozhà物理学家、研究处处长舒曼教授负责,在军械局内部组建由迪布纳博士领导的原子物理学研究部门。

    1939年9月16日,军械局召集一批德国高级物理学家在柏林举行会议,会上制定了研究纲领,分派了各科研小组研究任务,并决定将帝国研究委员会的研究团队转归军械局领导,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则被定位为核心研究基地,“铀项目”在军方提供的经费支持下正式进入cāo作程序。

    “柏林会议”被认为是第三帝国核研究计划启动的标志。此时,战争的烈焰已在欧洲燃起,波兰战役正值高潮,首都华沙破城在即,英国、法国对德国宣战。在铀核裂变发现仅不到一年时间,世界也发生了“裂变”。

    正文 三、“憧憬与惶惑并存”的时光(1940~1941..

    :2010-6-26 8:27:38 本章字数:1149

    三、“憧憬与惶惑并存”的时光(1940~1941年)

    1940~1941年是第三帝国座拥欧洲霸主的岁月,这个时段的“铀项目”研究也沉浸在奋发繁荣、充满憧憬的氛围中,一支群英荟萃的高水平研究团队投入工作,在相关理论研究领域取得突破xìng进展。但是也存在另一面,如同部分富有远见的将军对进攻苏联的后果心存忧虑一样,某些理xìng科学家也对核裂变的军事应用前途流露出不安,积极表象所掩盖的是时隐时现的疑问。因此,这又是一段“憧憬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