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多。那窑工一年所作成的窑器,它只把身子一歪就毁得干干净净了。”
师父连连摇头,对徒弟说∶“你真是笨蛋,一点知识也没有。这驴子能在顷刻之间打破窑器,但它却一百年也作不成一个窑器呀!”
外在的道德准则就是这样一头驴子,它能够把我们的生活搞得一团糟,却从来不会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回报,比如比如成功,比如快乐。
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被各种外在道德约束着,也被它困扰着。对于我们来说,它是一种深入人心深处的标准,因此其约束远比法律要广泛得多。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和辩解:
“我能这么做吗?其它人会说什么呢?”
“我不能这么干,我向某某人保证过。”
“我必须放弃,虽然我很乐意接受,因为这是某某人所不允许的。”
“我全都知道了,但我不能这样做,因为这可能是对某某人的背叛。”
当我们想做一些不符合“标准”的事情时,这些外在的道德标准就会进入我们的意识里提醒我们,如果违反了这些标准,就要为此受到惩罚。内疚感像一条狼牙棒敲打着我们脆弱的心灵,让我们片刻不得安宁。
习以为常的忍耐,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因为一件事情而产生的内疚感对我们所造成的伤害,远比这件事本身来得更为深远和严重。我们服从又服从,在感觉自己违反了外在道德时深感内疚,却从来没有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到底什么是道德?谁的道德?
追根溯源,现存的一切外在道德起源于古代的圣贤。圣贤本着自己的良心行事,己所不yù勿施于人,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违背良心损害他人。
随着历史发展,圣贤越来越少,礼崩乐坏的时代出现了,于是就有人企图用推广圣贤的行为标准来拯救众人,开始总结他们的行为准则,制定出形形色色的教条。
但是同时,秀才是孔子的罪人,和尚是佛的罪人。每一个后世的总结者不是圣贤,他们没有圣贤的聪慧与感应,不明白圣贤实际上只是听从自己的良心行事,因此随着整理出的lún纲条款越来越多,道德也开始渐渐脱离了良心,成为许多和良心无关的教条:毕达哥拉斯教派的道学家认为吃蚕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