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9 章(第1/4页)  企业如何成功开创全新市场:发现蓝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对付国内木梳的著名品牌:谭木匠。

    谭木匠的老板谭传华出身木匠世家,在所有谭木匠的加盟店里,都有一幅“我善治木”的白色标牌。其实与他的木匠手艺相比,他更是一个善于经营的高手。只凭着做木梳、卖木梳,他把一个设在猪圈里的手工作坊,用十余年发展到今天年销售7000万、净利润2000多万的可观规模。2006年,谭木匠入选“福布斯中国潜力100榜”,并将在中国香港的主板市场上市。

    谭木匠的梳子主要是面对礼品市场。他们一把梳子便宜的也要30元,有的木梳价格高达上千元,而谭木匠最近推出的一款梳子价格更是高达1万元,需要一个工匠花费2个月的时间才能制成。

    这个价格可是远远超出同行,不要说那些几块钱的地摊货,就是在素有“中国木梳之乡”称号的江苏常州,品牌最好的梳子平均价格也仅在一二十元。谭木匠的梳子成本如何呢?一把售价30元的梳子,加盟商从谭木匠进货的成本不超过15元,而制作成本则不超过7.5元。

    粗看上去,这只是个普通的走高端路线而成功的案例。可是实际上藏有更多的教益。企业做大要过三关谭木匠的创始人谭传华办过预制厂,开过花店,因为做得早,所以挣了一些钱。后来在深圳听人说木梳有销路,他想起四川有句古话,“文要拜相,武要封侯,黄杨木梳尽了头”,木梳是最普及的日用消费品,应该前景广阔。他就投身到了木梳市场来。

    当时,他把万县市农科所废弃的猪圈改作厂房,组织了10多人,开始了最初作坊式的梳子制作。

    1993年4 月,第一批木梳生产出来了,谭传华起名叫“三峡”牌。四个工人每人挎一篮木梳到市区去卖。第一天只卖了一把,两元。第二天,卖了17元钱。这两天所卖的19元钱,谭传华一直保存到现在。

    年底一算帐,货款一共32万元,帐面收入不到3000元。

    谭传华认为自己亏损的原因在于产品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而质量差的根源就在于技术和设备落后。1994年上半年,谭传华在当时全国十几家同类企业都没有专用设备的情况下,投资30万元,进行了设备改造。这下子生产出的水磨黄杨木梳受到了市场的认可。当年,企业产值达到65万元。

    第28节:谭木匠:木梳之王(2)

    这件事给谭传华的教训是,产品质量是第一位的。到了这个时候,谭传华才算是可以在这个行业立足。

    这是企业发展的第一个大关:质量关。谭传华在第一年亏损的情况下还下大力气投入,这就是他的过人之处。

    谭传华的梳子质量不错,经销商们都比较认可,可是有个问题,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木梳就是木梳,很难分辨差别,买什么牌子的都一样。所以,谭传华必须要过企业的第二关:品牌关。

    一开始,谭传华的木梳取名“三峡”牌,后来他到商标所一查,发现竟然有几百个商标都叫“三峡”牌。谭传华又想出新的名称,注册了“先生”、“小姐”商标。“先生、小姐牌黄杨木梳”,广告打了不少,可是消费者很少人认为“先生”、“小姐”是品牌,以为就是先生、小姐用的梳子,结果谭传华的广告带动起了黄杨木梳子的销量,自己却没有得到实惠。有些竞争对手还给他带过口信说:“谢谢谭老板,你在前面撒网,我们就在后面捡鱼。”

    谭传华明白了,品牌不是随便找个名字打点广告就能成的。几经曲折,最后他想到了“谭木匠”这个经典创意。

    “谭木匠”这个蕴涵着文化气息和时代沧桑的名字立刻使谭传华的木梳脱颖而出。有一次,一位外地顾客遇到谭传华,问他“谭木匠”一定是个老字号吧?谭传华只好含含糊糊地点头。顾客又问有多少年了,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