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银行(1948年)、南洋商业银行(1949年)、香港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及和成银行(1950年)、集友银行(1952年)、有余商业银行(1953年)、香港华人银行(1955年)、海外信托银行(1956年)、
香港京华银行(1961年)和华侨商业银行(1962年)等。
据资料显示,到1962年2月3日,已向政府领取银行牌照的银号或公司还有: 华人经营的利成银号、陈万发银号、昌记银号、昭泰银号、财记银号、道亨银号、发昌银号、恒隆银号、恒泰银号、万昌银号、明泰银号、明德银号、兴合长记钱庄、宝生银号、奉天有限公司、福华银业保险公司、信行金银公司、永安水火保险公司、永安有限公司,以及英国资本的通济隆、汇丰财务公司、新沙宣银公司、新沙宣(巴哈马岛)银公司等。〔15〕
战后金融业的蜕变与转型
2.2 1950~1960年代银行业发展的特点(1)
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香港银行业因应工业化的进程取得了非凡的发展,这是香港银行业的蜕变时期。这一时期,银行业的发展呈现了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银行数目减少,但所开设的分行大幅增加,银行之间争夺存款的竞争日趋激烈。
1948年《银行业条例》实施以后,香港持牌银行的数目持续减少,银行的质素也逐渐提高,主要是一些边际银行遭到淘汰。1948年《银行业条例》实施初期,香港的持牌银行有143家,但到1954年香港政府正式制订银行业统计资料时已急减至94家,其后持牌银行数目持续下降,到1972年更减至74家。然而,同期银行开设的分行数目却大幅增加。从1954年到1972年,持牌银行所开设的分行从3间急增至404间(见表2.2)。
表2.21954年至1972年持牌银行数目及分行发展情况
年份持牌银行数目分行数目当年所开分行数目办事处总数
195494397
1955913094
1956864190
1957835188
1958818389
19598213595
1960863825124
19618510163186
19629212120213
19638714423231
19648820460292
19658621511301
19667624227318
19677525614331
(续表)
年份持牌银行数目分行数目当年所开分行数目办事处总数
19687527418349
19697328915362
19707332637399
19717335832431
19727440446478
资料来源: 饶余庆著《香港的银行与货币》,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
1960年代香港银行采用的财务系统。
银行纷纷开设分行的原因,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香港的政局渐趋稳定,工业化快速推进,带动了整体经济起飞,使市民收入大幅提高,而香港居民又具有较高的储蓄倾向,加上同期有大量外资、热钱流入,种种因素导致银行存款迅速增加。据统计,1954年至1972年间,香港银行体系存款总额从10.68亿元增加到246.13亿元,18年间增长22倍,平均名义年增长率达19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