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一视同仁,并无轩轾,中央银行又是一般银行之最后救护者,遇有银行挤兑等事情,中央银行必须负起支持的责任,所以,我们赞同香港有合情合理之法例,来管理银行,但我们更坚决主张,香港必须有一中央银行,来执行管理银行之任务,及健全整个金融制度,以协助香港经济之发展。”〔20〕
过渡时期货币金融制度改革
1. 港元联系汇率制度的实施
香港的港元联系汇率制度,
在学术上的正式称谓是“货币发行局制度”(Currency Board System),
最早可追溯到1935年建立的英镑汇兑本位制,
这是香港历史上第一个货币发行局制度。
过渡时期货币金融制度改革
1.1 港元联系汇率制度实施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英镑多次大幅贬值,动摇了英镑汇兑本位制的基础。1972年6月23日,英国政府宣布英镑自由浮动,7月6日港府宣布港元与英镑脱钩,改与美元挂钩,港元兑美元的官方汇率定为1美元兑5.65港元。至此,英镑汇兑本位制崩溃。
不过,港元与美元首次挂钩时间并不长,发钞的安排也不同。由于当时美元亦面临贬值压力,外汇基金需要大量供应当地货币来干预市场以维持港元与美元的固定平价。因此,港府规定,发钞银行在发钞前毋须将外币(主要是美元)预先jiāo予外汇基金,只须将发行的港元数值透过拨账方式,照额贷入外汇基金开设于这些发钞银行的户口,即可换取负债证明书,外汇基金运用这些港币余额在外汇市场购入外币作为发行准备。换言之,这一时期实行的并非货币发行局制度。
1973年2月,美元贬值10%。港元虽与美元挂钩,但并未有随同贬值,港元兑美元的官方汇率调整为1美元兑5.085港元。及至1974年,国际间美元游资到处冲击,港元所受升值压力增加。虽然其时汇率波幅已从1%改为2.25%,但因游资过多,港府根本无法在外汇市场进行大规模干预行动。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游资的大量流入,令货币供应量反常增加,妨碍了经济的稳定发展。有鉴于此,1974年11月25日美元与黄金脱钩后,港府即宣布港元与美元脱钩,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初期,香港的货币制度尚算稳定。由于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持续出现顺差,港元面对升值的压力,港汇指数从1973年的103.7上升到1976年的114.4。不过,浮动汇率制在以后的运作可说差强人意,甚不理想。在此制度下,港府可随意决定货币政策,虽然大多是以纸币发行所收到的港元购买外汇作发钞支持,但这并非正式规定,特别是在港元疲弱时,港府更不一定会这样做。由于没有货币管理当局影响银行体系的利率或流动资金水平,以及缺乏清晰的货币政策目标,香港开始出现缺乏有效货币政策的危机。
从1978年起,港元备受贬值的压力,港汇指数持续下跌,从1978年的93.7下跌到1982年的80.1,4年间下跌14.5%。这一时期,港元贬值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是外贸赤字持续增加,货币供应量大幅增长。港元的贬值,加上货币供应缺乏严格控制,导致了双位数字的通货膨胀,1979年至1983年香港通货膨胀率平均达12.6%,这又进一步推高利率,使港元与美元之间的利率差扩大,从而使港元贬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见表5.1)。
表5.11978年至1982年港元与美元的利率差距
年份3月欧洲美元利率
名义利率实质利率(1)3月香港银行同业拆息率
名义利率实质利率(2)实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