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8 章(第1/4页)  香港金融业百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换店的美钞卖断市,港元兑美元的汇率跌至1美元兑9.60港元的历史最低水平,比1982年底1美元兑6.49港元大幅下跌48%,港汇指数亦进一步跌至57.2的新低位,显示人心已进入恐慌状态。下午,大批市民涌入超级市场抢购罐头食品、干货、家居用品等,凡是能够保存的东西都被抢购一空。这时,整个金融体系已岌岌可危。

    1983年9月25日有关港府商讨港元暴跌对策的报道。

    面对港币可能被挤提的严重危机,香港政府开始考虑改革货币制度,以挽救急跌中的港元汇率。9月25日,港府发表一份公告,宣布政府正在“积极制订”一项新的货币稳定计划,而港币的完全可兑换xìng则是采取任何货币稳定计划的基本前提。该公告还表示,这意味着将对“货币发行机制”进行较大改革,以便“产生一种能够更准确反映基本经济实力的汇率”。公告并申明,在香港任何人在当地jiāo易中要求用外币支付均属违法。为配合政府的措施,银行公会于9月26日宣布,自翌日起把存款利率提高3%,两家发钞银行也将其最优惠利率提高3%,以支持急跌中的港币。

    这份公告发挥了稳定人心的作用,9月26日(星期一),港元兑美元汇价反弹至1美元兑8.40港元。到联系汇率推出前夕,对港元的投机活动差不多完全停止,港元兑美元汇价逐渐稳定在1美元兑8.15港元至8.80港元的范围内。

    过渡时期货币金融制度改革

    1.2 港元联系汇率制度的运作方式(1)

    1983年10月15日(星期六)中午外汇市场收市后,香港政府宣布了两项措施: 第一,取消对境内港元存款应收利息预扣税款,此举的目的是增强境内港元存款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第二,改变港钞发行机制,即废除自1974年以来实行的浮动汇率制度,改为实行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新措施从1983年10月17日起生效(见表5.2)。其中,第二项措施对香港的货币、金融体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根据港府的安排,在联系汇率制度下,发钞银行(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在发行港钞时,必须按1美元兑7.8港元的官定汇率向外汇基金缴付美元,作为发行货币的准备金,而外汇基金则向发钞银行发出同意发行港币的负

    表5.2港元的汇率制度

    日期汇率制度参考汇率

    18634/11/1935银本位银铸的辅币为合法货币

    12/19356/1972

    与英镑挂钩

    与英镑挂钩1 英镑=16港元

    1英镑=14.55港元

    6/7/1972

    与美元挂钩,

    干预上下限为核心

    汇率±2.25%1美元=5.65港元

    14/2/1973与美元挂钩1美元=5.085港元

    25/11/1974

    自由浮动

    浮动汇率例子

    1美元=4.965港元(25/11/1974)

    1美元=9.600港元(24/9/1983)

    17/10/1983

    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1美元=7.80港元

    资料来源: 香港金融管理局

    债证明书。相反,如果部分港元要从流通中撤回,发钞银行将负债证明书退还给外汇基金,并按1美元兑7.8港元的官定汇率收回美元。该制度实施时,发钞银行在为其他持牌银行提供或回收港币时,也按1美元兑7.8港元的汇率,通过各银行在汇丰设立的结算账户进行港元与美元的jiāo换运作(见图5.1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