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8 章(第3/4页)  香港金融业百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 本国(地区)的法定货币不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而是由一独立的货币发行局发行的,该货币局本身不行使无论是中央银行(除发钞外)或商业银行的任何职能。

    (2) 这种法定货币的发行必须有100%的外汇储备作保证,它必须与一个可以作为国际储备的基准货币,按照一个事先约定的固定汇率进行双向无条件兑换。因此,法定货币的供应量基本上是由本地国际收支状况和内部经济规模来决定的。而在中央银行制度下,政府和商业银行都可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发放货币,不受外汇储备的限制。因此,中央银行在制订货币信贷政策时,其自由度要比货币局大得多,如中央银行可以控制本国利率,可以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并向政府提供贷款,而货币局却没有这些功能。

    在货币局制度下,维持与稳定本币与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有两个内在的自我调节机制,其运作方式与金本位制类似,只是基准货币代替了黄金。其一是所谓的黄金移动机制(Specieflow Mechanism),即康迪lún休谟(CantillonHcom)机制。这一机制的运作方式是: 假如本币受狙击或资本流出致使外汇减少,货币局将被迫收缩本币发行,从而导致基准货币减少,进而使货币供应量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的结果是利率上升,物价下降,最终达到稳定汇率的目的。其二是银行间的套利和竞争,其运作方式与“黄金输出入点”(Gold Points)相似。在金本位制下,汇率的波动不会很大,否则经济单位将输出黄金以平衡对外账户。在货币局制度下,银行间的套戥和竞争将会使得市场汇率趋向官定汇率。〔2〕

    例如,当外汇市场上港元对美元的汇率升至7.8以上,并且偏离幅度大于jiāo易成本时,发钞银行就会用港元现钞以7.8的汇率向外汇基金兑换美元,然后在市场卖出美元,从中赚取差价获利。这样,港元现钞回笼使港元供应减少,港元利率上升,从而使市场汇率回落至联系汇率水平。相反,当港元对美元的汇率降至7.8以下,并且偏离幅度也大于jiāo易成本时,发钞银行将在外汇市场购买美元,然后以7.8的汇率转售给外汇基金。结果,港元供应增加,港元利率下跌,市场汇率上升至联系汇率水平。联系汇率制度创始人祁连活(John Greenwood)就认为:“这个机制的妙处就在于它是自动调节的。”〔3〕

    值得指出的是,在典型的货币局制度下,上述两个调节机制是自动的、持续的,不须政府采取任何干预行动。而在中央银行的制度下,汇率的维持与稳定主要由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cāo作进行。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可以说是货币局制度的变种,它与传统的殖民地货币局制度存在两个重要区别: 一是在这种制度下,港币由两家发钞银行发行,而非由货币发行局发行;二是100%的外汇发行准备的规定,与其说是法律规定的,不如说是约定俗成。不过,这种制度保留了货币发行局制度的精髓。从现代货币管理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价值是把货币发行准备制度及货币供应量融入汇率制度之中,从而杜绝了货币当局信用发行的可能xìng,使货币供应得以由市场供求决定。

    过渡时期货币金融制度改革

    1.3 港元联系汇率制度对香港经济的影响

    1983年10月,香港在政治上面临前途问题困扰,经济上出现港元大幅贬值、金融体系处于崩溃边缘之际,放弃了实施多年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钉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该制度在运作之初,即显示其效用,迅速扭转了港元不断贬值的趋势,一举拯救了香港金融体系的危机,使香港经济得以平稳进入过渡时期(见图5.2)。

    图5.2港元兑美元汇率走势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