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8 章(第4/4页)  香港金融业百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资料来源: 香港金融管理局

    1992年中英政治争拗引起港元投机风潮,中为中方谈判代表鲁平。

    10月15日,即港府宣布实施联系汇率当天,港元兑美元汇价是1美元兑8.08港元,10月17日联系汇率实施第1天,港元兑美元汇价升至1美元兑8.02港元,18日报7.88港元,19日报7.82港元,20日报7.78港元。及至到10月底,港元兑美元汇价报1美元兑7.8080港元,11月底报7.8110港元,12月底报7.7820港元,显示港元汇率已趋稳定,并贴近联系汇率水平。

    在联系汇率制度实施初期,资金外流的压力从汇率转向利率,银行同业拆息利率曾一度飙升至41厘的高位,但紧缩效应很快使资金外流转为流入,并使利率逐步恢复正常水平。可以说,联系汇率的实施使面临崩溃的货币、金融体系迅速恢复稳定和秩序。当然,成功的背后还有一系列有利因素的配合,其中主要是中英谈判再度顺利展开,市民信心开始恢复,以及香港经济开始好转,等等。

    货币局制度实施以来,香港经受了一系列严重的政治、经济事件的冲击,包括1984年至1987年间5次港元投机风潮,1987年全球股灾,1989年政治xìng挤提,1991年国际商业银行倒闭事件,1992年中英政治争拗,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触发的亚洲股市风暴及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等。然而,这一期间港元兑美元的最低价仅为7.950,最高价为7.714,波幅未超过2%,港元与美元的市场汇率平均为7.7796,较7.8的联系汇率仅高出2‰,表现出相当强的稳定xìng。

    从通胀水平看,1984年到1997年,香港通胀率从9.4%下降到5%。香港通胀率较高,主要是因为经济处于结构转型时期,非贸易商品价格尤其是土地价格上涨过快。期间,香港贸易品价格仍然比较稳定,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国际收支一直处于盈余状态,外汇储备增加到900亿美元以上,居世界第3位。

    从经济发展情况看,香港在实施货币局制度的首10年间(1984~1994年),实质本地生产总值GDP年均递增率为6%,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为5%,有形及无形贸易盈余平均占本地生产总值的8%,财政盈余平均占本地生产总值的2%。1999年香港人均GDP达26302美元,比1985年增长3倍,在全球稳居前10名。

    总体而言,香港在实施货币局制度以来,其金融市场稳定发展,整体经济运作良好,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所有这些,货币局制度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诚然,货币局制度亦有其重大的负面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衰退,须不断调低利率刺激经济复苏,这迫使港元利率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仍不得不下调,结果给居高不下的通胀火上加油,形成银行体系的负利率,驱使大量资金投机证券、地产市场,形成1990年代中期的“泡沫经济”,为日后金融危机埋下伏笔。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香港货币局制度虽然成功击退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