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幅分别是5.9%、6.8%和6.0%,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
1997年北京控股上市时竟获1267倍的超额认购,创下历史记录。图为市民排长龙领取北京控股的退款支票及股票。
(3) 在表面一片繁荣景象之下,香港的“泡沫经济”已在地产、股市两个重要环节形成。从地产业看,香港的地产市道自1985年进入过渡时期以来,便进入一个长周期的上升阶段。特别是自1990年由住宅楼宇带动,其价格连年大幅跳升,香港舆论曾形容为“像装上一级方程式引擎马达般一发不可收拾”。在住宅的带动下,写字楼、商铺等市道均有可观的升幅。从1994年4月至1995年第3季,在港府推行压抑楼价加上美国连续7次调高息率的影响下,香港楼市曾一度进入调整期。不过,自1995年第4季度以来,香港地产再度从谷底回升,到1996年第4季度,市场掀起豪华住宅炒卖风,令价格急升,并带动中小型住宅、写字楼、商铺等楼宇价格急升。进入1997年,香港的“回归因素”被迅速炒起,楼价在半年内再大幅上升3成至5成,并形成空前炽热的投机炒卖风潮。〔1〕
从股市看,在楼价的带动下,香港股市亦从1995年初的低位止跌回升,恒生指数从1995年初的低位6967.93点大幅上升到1996年底的13451.45点,两年间升幅高达93%。1997年,在种种利好因素的刺激下,香港股市继续辗转攀升,恒生指数在8月7日创下16673.27点的历史记录,比年初再上升24%。期间,红筹股狂潮叠起,每日成jiāo额超过400亿元,当时33只恒指成份股平均市盈率达16.5倍,而32只红筹股平均市盈率却高达106倍,北京控股上市时超额认购的倍数就高达1267倍,光大国际的市盈率更高达3130.43倍,已达到极不合理的地步。这种经济的“大起”,实际上已为1997年第4季度以后经济的“大落”作了准备。
(4) 香港经济内部产业结构的严重不合理xìng已经浮现。首先是产业结构的“空心化”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香港制造业在成本压力之下,在大规模内迁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同时,并未能加快升级转型的步伐,致使制造业在香港经济中的地位急速下降,出现“空心化”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广东珠江三角洲土地价格和劳工成本的上升,香港与内地之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前店后厂”合作模式,已开始暴露其局限xìng,香港制造业若不能加快升级转型,其在华南地区所担当的战略角色,包括工业支持及管理中心、贸易转口港及融资中心的地位将遭到削弱。
其次,香港经济在转向服务经济之后,其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亦渐趋畸形之势,表现为金融、地产业逐渐在经济中取得某种主导地位。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多种复杂因素的推动下,香港的地产、楼市大幅攀升,扯动香港股市大幅上涨;地产、股市的异常繁荣又刺激银行金融业的空前景气,形成港元资产的急速膨胀,进而产生整个经济中的泡沫成分。在这种日渐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中,整体经济呈现更强的投机xìng、无根xìng及波动xìng,实际上已为是次亚洲金融风暴对香港的冲击,埋下深层次的伏线。
(5) 部分国际机构投资者看淡“九七”回归后香港经济的前景。其实,国际机构投资者对香港早已虎视眈眈,1995年初已趁墨西哥金融危机冲击港元联系汇率,并在国际上大造舆论,“唱衰”香港。1996年,美国《财富》杂志发表题为《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的文章,看淡香港前景。亚洲金融风暴bào发后,国际投机者即于1997年8月间首度袭击香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