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秋天去年4月采写了一条精彩的报道《宣传家乡旅游 清水农民自掏23万元在韩媒登广告》,参评中国新闻奖。他特别希望能评上奖。要知道,在省级党报做报道,能评上中国新闻奖的记者并不多。那是一条的指标。如果你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能评上三两次中国新闻奖,那你不是名记者也是名记者了。在新闻业务上,你说起话来,就是再轻声细语,别人也觉得响当当的。
刘秋天6年前从清江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先在省内一张小报做了两年采编工作,4年前,通过招考进入清江日报。进来后,被安排到经济部做编辑c记者。他由于已有一定的采写经验,上手很快,写了不少好的报道,深得领导好评。这是他第一次涉足中国新闻奖,心情很不一般。
刚才,他接到一个消息,却让他从持续的兴奋状态一下跌到了冰窟窿里。什么事儿对他震动如此之大?原来是正在评选中国新闻奖的评委比孙悟空还火眼金睛,居然鸡蛋里挑骨头,从他的作品里硬生生地挑出了骨头来,而且不是一根而是3根。眼看煮熟的鸭子很有可能就要飞了,刘秋天方寸大乱。这封加急电子邮件是中国新闻奖评选办公室刚刚发过来的。邮件直接发到了清江日报总编室。
发电子邮件过来,是给当事一方一个申诉的机会。但中国新闻奖评选的评委,都是专家,不是吃素的,要把他们挑出来的骨头再想法子变回去,难度绝不是一般的。换句话说,被专家挑出毛病来,作品类似于判了死缓了。
邮件才发过来,对方的diàn huà也过来了。提醒及时接收,并在两小时内回复电子邮件。
总编室不敢担搁,立即收取电子邮件,打印出来后由总编室主任范大为直接呈给了刘平原。总编室主任办公室与刘平原的办公室中间只隔着一个小会议室。
刘平原把材料立即批给了王锻志,让刘秋天针对评委挑出的差错,立即给出解释,能辩白的尽量辩白,尽最大努力抢救。
报社要评一条中国新闻奖作品不容易。这关系到报社的声誉。各省级党报之间有比较。省内的媒体的比较就更重要了,作为清江省报纸的龙头老大,剃了光头,而别的某个媒体则评了中国新闻奖,那对清江日报来说,是件挺难受的事儿。
针对评委的挑刺,刘秋天想了好一会,由于思绪太乱,加之没有经验等原因,他一时对说服评委很没有把握。王锻志知道后,也无良策,此事事大,他带上刘秋天,马上找到了刘平原求救。
刘平原当即给范大为打回话:“范大为呀,评委的挑刺刘秋天c王锻志他们没有搞定的把握。刘秋天马上来你办公室找你,你把这个事加紧搞定。”
范大为说:“刘总呀,我尽力,但我水平有限,搞不搞得定也难说。”范大为在这方面虽有过人之处,但也不敢打包票,他想着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刘平原说:“我晓得,你搞得定的。在他们是比金刚石还硬的骨头,在你,却是软呼呼的蛋饺子。”
范大为说:“刘总你说笑话了。”
刘平原说:“刘秋天就过来。”刘平原挂了diàn huà。
刘秋天随后便来到了范大为的办公室。
刘秋天说:“范主任,请你帮帮忙。”
范大为说:“我试试看。”他不想把话说满了。
之后,刘秋天把大概情况介绍了一下。
这些,范大为已很清楚了。在将中国新闻奖评选办公室的电子邮件送刘平原看之前,他已快速浏览了一下,知道了内容。刘秋天的这个报道多次经他的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