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0 章(第3/5页)  白话仙佛奇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无心”

    之心是指心念、思维活动。

    【提要】

    物皆心所变现,见物即见心。但如果将此看成绝对,这也是一种颠倒的

    见解。见物而不起念,才有觉悟的可能。

    永嘉禅师

    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成何喜。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

    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

    【提要】

    若心、身、报应皆与空相应,即是说体认心、身、报应皆空幻不实,就

    不会为毁誉忧喜;为身体的受害和善待而感到乐苦;也不会为受到赏与和掠

    夺而有得失之感。认识空义才能断除情yù烦恼。

    心不是有,心不是无。心不非有,心不非无。是有是无即堕是,非有非

    无即堕非。

    【提要】

    按大乘般若中观理论,在对立的双方中不应偏颇一面而作判断,说有说

    无皆为“边见”(片面见解),而应看到二者的结合,即非有非空,亦有亦

    空,对心也应持这种见解,心非有非无,亦有亦无。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得妄想不求真。无明实xìng即佛xìng,幻化空身即洁身。

    洁身觉了无一物,本原自xìng天真物。五yīn浮云空去来,三dú水泡虚出没。

    【注释】

    “无明”即痴,不明佛理。“无明实xìng”即无明之本体。法身为佛的三

    身之一,是佛法的人格化,认为它无形无象,但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五yīn

    指构成世界和众生的五大要不:色、受、想、行、识。“三dú”,指贪、嗔、

    痴。

    【提要】

    修行者应清闲自在,不必为求解脱而修行,也不应随从世俗而妄想。实

    际上,无明烦恼的本体即为佛xìng,世俗幻化之身与佛也无别。因一切皆空,

    无需刻意分辨佛与众生,超凡入圣。

    寂寂生无记,惺惺生乱想。寂寂虽能治乱想,而还生无记。惺惺虽能治

    无记,而还生乱想。故曰: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

    惺非。

    【注释】

    “寂寂”,静默、落寞。“无记”,无是无非,不作判断。“惺惺”,

    聪慧、机警。

    【提要】

    寂静的状态可使心达到不念是非善恶的境地,而机警灵敏可使人产生乱

    想。寂寂与惺惺作用不同,二者可以相辅互补。因此,惺惺与寂寂不可偏废

    (“惺惺寂寂是”),而如果偏于寂寂,或偏于惺惺,皆是不可取的。因为

    这是违背自然的。

    凡人多于事碍理,境碍心。常yù逃境以安心,遗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

    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提要】

    事与理,境与心,是两个方面。一般修道者认为要达到安心,应离开外

    境;在对待理与事关系上,认为理比事重要。但不知道心决定境,制限境;

    理决定事,制限事。因此,修行者应先从心、理上做起,当认识心空理寂之

    时,也自然会领悟境空事寂了。

    法融禅师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xìng何处起。妄xìng既不起,真

    心任偏知。

    【注释】

    “境缘”指外界,与耳目诸识相对应。“妄xìng”指所谓妄心,即被烦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